陈嘉庚(中)与一众侨校学生的合影,其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社会公益等事业,对马来亚各领域的社会建设贡献良多。

陈嘉庚是华人社会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从十几岁起即开始经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富甲一方。然而,尽管他一生节俭,可对教育的投资却是从不吝啬。陈嘉庚一生秉持著“诚毅”的精神待人处事,且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心力兴学育才。他所笃信“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原则,不仅获得了世人的尊敬,也已成为华人世界兴办教育的楷模。

为凝聚良好的社会风气、塑造正面的社会价值观、突出“嘉庚精神”中的普世价值,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自2014年以来,每年都会颁发“陈嘉庚精神奖”予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2018年第五届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将配合“嘉庚桥‧拓新路:2018年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五周年晚宴”,于10月6日(星期六)下午7时30分,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重举办。

历届“陈嘉庚精神奖”受奖人包括杨贵谊博士(2015年第二届)、已故丹斯里郭鹤尧(2016年第三届)、已故拿督陈联顺(2017年第四届)及本届得主已故丹斯里杨忠礼博士。

最新的奖项得主杨忠礼继承了陈嘉庚教育“鞠躬尽瘁”的遗风,大半辈子均为巴生兴华中学董事会服务,更曾在2012年捐献1000万令吉,充作该校11层高的科技大楼的全数建筑费。兴华中学董事长拿督李平福说,杨忠礼为人热心,常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也常强调,不管待人处事或商业,都要以诚待人。

该校校长苏进存则说,杨忠礼以陈嘉庚为典范,认为教育能“启迪民智、富国强民”,其办学理念与陈嘉庚精神上有著许多相似之处。

已故杨忠礼博士(右)继承陈嘉庚遗风,成为倾资兴学的儒商楷模,左为前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
已故杨忠礼博士(右)继承陈嘉庚遗风,成为倾资兴学的儒商楷模,左为前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

陈联顺“倾家兴学”

此外,该奖项上一位受奖人陈联顺,同样为教育付出良多,其生前为南方大学学院筹募经费时,更曾经说过“哪怕是将自己的工厂与产业卖掉,都要筹建南院”,这精神与陈嘉庚“倾家兴学”的精神如出一辙。

对此,柔佛潮州巴邑会馆会长陈泰昌博士说,陈联顺一心为华社服务,因为他认为民办大专,能为造福更多华裔子弟,并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此外,同样来自柔佛的郭鹤尧,因长期将自身献身教育事业的卓越成就,最终获得“陈嘉庚精神奖”的肯定。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安焕然教授说,郭鹤尧是新山华社的精神领袖,犹如强而有力的靠山,默默在背后推动著华教的发展。

郭鹤尧为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反映在柔佛新山宽柔小学五校、士姑来国光小学、新山宽柔中学及南方大学学院等学府的建设与拓展。此外,他淡泊名利与大公无私的精神,同样凸显其处事低调的作风。

杨贵谊编纂字典 推动华巫交流

首届“陈嘉庚精神奖”得主是本地马来语学者及翻译家的杨贵谊,他长期推动华马文化交流。自1969年开始不断地编纂字典,至今已与妻子陈妙华编纂了16部词典。2012年,杨贵谊博士将他毕生收藏的4万多册书籍及研究资料,全数捐献给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

对此,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指出,这些收藏超过50年的马来文典籍、辞书与文献,其重要性可视为学术界珍贵的文化瑰宝,既丰富了华马文化、文学及语言研究的学术视野,也为跨族群交流作出了积极正面的贡献。

杨贵谊表示,他们一开始编纂华马词典时并无多加考虑,仅是觉得此项工作意义非凡、具有使命感,并认为该词典有助于华人更有效地学习马来文,便开始著手相关的编纂工作,进而立志推动华马两族之间的民族文化,以促进彼此间的文化沟通与交流。

“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的社会,如果华人能够多了解马来人,而马来人也能通过我们的文章多了解华人,那么心灵方面就比较容易沟通,也可以共同建设国家,民族和谐也更容易达成,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努力的目标。”

为华马两语开创了新乐章的杨贵谊博士,长期坚韧不拔地从事跨语言的文化工作,通过马来语文的研究打破华人社群与马来社会之间的隔阂,不求回报地推广多元种族的民族文化,具体落实且体现了陈嘉庚精神中“爱国爱民,饮水思源”的核心价值。

杨贵谊说,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的社会,若华人能够多了解马来人,马来人也能通过我们的文章多了解华人,心灵方面就比较容易沟通,也可以共同建设国家,民族和谐也更容易达成,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努力的目标。

表彰关爱社会单位

除了个人获得表彰外,“陈嘉庚精神奖”也同样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包括李氏基金(2014年第一届)、蒙福少年城(2015年第二届)、马来亚大学无语良师中心(2017年第四届)。

今年的受奖单位为MySkills基金会,该单位长期关注印裔中下阶层社会发展,通过开办Primus技职培训中心让高风险少年掌握一技之长。

基金会董事峇苏巴迪表示,课程以母语为媒介语,并以马来语和英语为辅,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程内容、掌握实际技能。除了培养学生“友爱互助”精神,也间接改善印裔社会面对的族群发展问题。

同样是技职培训中心的蒙福少年城,每年收容逾400名16至19岁来自低收入或清寒家庭的辍学少年,提供收费低廉及免费技职课程。

该单位负责人彼得修士说,蒙福少年城是由4位来自加拿大的教会修士于1959年创办,是在二战结束后,受政府邀请到马来西亚设立机构,为孤儿提供重新生活的机会。

另一方面,去年得奖马来亚大学无语良师中心的“无语良师计划”,则是透过捐献者捐献大体,供医学系学生能透过大体模拟手术、学习解剖专业而获得肯定,从而培育优秀医务人员。

该中心总监苏毅教授说,该计划弥补了医学教育的不足,因为过去教学注重知识培训,却忽略了人文思想层面的栽培,导致无法向学生传达行医精神。

此外,该奖项的首个受奖单位,为创立于1952年的李氏基金,曾贡献新马两国教育与福利慈善事业。该基金创办人李光前“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公益精神,也是华社的楷模。

超过半世纪以来,李氏基金长期捐助本地各华校、医院等单位,个别颁发的青少年奖助学金更是不计其数,扶助无数贫寒学子,为社会培养无数栋梁。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