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9日,我国迎来了自独立以来的第一次政党轮替,由4党组成的希望联盟成功步入布城,取代执政了长达61年的国民阵线。

由于这场选举在未来马来西亚民主斗争的史册上将留下重要的一页,因此本文有必要对总体的选举结果进行剖析,以进一步理解促成这场全民海啸的原因。

 

第14届全国大选的最终结果,希望联盟(与峇都无党籍候选人)和沙巴民族复兴党联盟一共取得下议院222席中的122席,首次执政联邦政府。虽然本次选举是立国60年以来首次迎来政党轮替的新局面,但议会的最大联盟所掌握的议席比例(122席占总席次的55%)却也是历来最低。不过,其所获得的584万张或48.4%的普选票仍高于2013年国阵所获得的524万张或47.4%的选票。2013年大选,国阵以少于过半普选票的情况下,赢得下议院222席的133席。至于当时由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与伊斯兰党的人民联盟则以50.9%的得票获得89席。

这场“全民海啸”的来临,不仅可归因于若干传统巫统支持者、公务员与军警的倒戈,伊斯兰党所带来的全面三角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将通过数据,进一步解剖这场全民海啸的促成原因。

选举结果比较图(见下表)列出了国阵、希盟与伊斯兰党,在第13届及第14届2次大选的各州支持率,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由巫统为首的国阵,在13州与3个联邦直辖区的得票全线下滑,得票跌幅从最低的3.8%(吉兰丹)到20.6%(吉打)。其中,在2008年大选后已成为民联/希盟所执政的槟城与雪兰莪州,国阵的得票已分别下跌至22.5%与20.8%,至于吉隆坡国阵的支持率也仅剩22.1%。

伊党成“破坏者”

2013年大选,国阵获得过半普选票支持的州分别为玻璃市、吉打、登嘉楼、彭亨、布城、森美兰、马六甲、柔佛、沙巴与砂拉越共10州。本次选举其仅在砂拉越州获得过半选民的支持。就连国阵获得执政权的玻璃市与彭亨,该支持率分别仅为38.8%与43.2%。

本届大选带来一个本质性的改变,便是伊党在2015年退出了与公正党和行动党所组成的人民联盟后,以“破坏者”而非“造王者”的姿态,在全国各地掀起大规模的多角战。本次的选举结果显示,先前打著“伊斯兰党能分散马来反对票”算计的巫统与前首相纳吉,最终反倒引火自焚。

2013年大选,长期以来被妖魔化的火箭标志与伊斯兰党共同在一个联盟下竞选,造成了伊党与人民公正党的马来选票不增反跌,最终使得人民联盟欲进驻布城的计划功败垂成。

退出联盟的伊党也因为同时脱下了行动党无形中所施加的包袱,使得不少在2013年支持巫统的马来选民因为纳吉团队牵涉多宗丑闻,转而支持伊党。

国阵支持率大跌

初步的选举分析也证实了,国阵的马来支持率从5年前的六成下跌至大约四成,也就是说,希望联盟与伊党共分得六成的马来选票。至于后两者的选票分布,须视区域的差别而定,亦即,伊党在霹雳北部、吉打内陆、吉兰丹、登嘉楼与彭亨内陆地区取得较高的支持,反之希望联盟则在西海岸沿海地区取得较大的优势。

巫统在马来半岛所竞逐的105个国会议席中仅赢得46席,中选率为43.8%。这与上届大选的73席少了27席。2013年大选,国阵距离组织政府的112席门槛仅高出21席。因此,马来选票与巫统议席的流失,正是国阵断送60年执政权的最大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巫统在本次选举所赢取的议席中,仅有11个议席的得票高于五成,这样的战绩与前两次的选举结果可谓天壤之别。

伊党赢18国席 核心支持者不变

2013年大选,国阵与民联两大阵营分别获得47.4%与50.9%的得票,占了有效票总数的98.3%,这样的选票分布也确立了马来西亚属于“两线制”的政体。

虽然伊党近乎绝迹于位于半岛西海岸的中、南部(该党仅赢得雪州的士江岗和柔佛州的武吉巴西州议席),然而,其在北部四州与彭亨州却取得了不俗的表现。而伊党甚至在吉兰丹与登嘉楼分别以48.0%与49.7%的得票成为最大党,且在吉打以30.6%的得票居于国阵之前。

由于本次大选伊斯兰党在马来半岛的165个国会议席中派出了143名候选人(东马国会则有15个候选人),因此反倒让我们有机会观察到伊斯兰党的核心支持者之实力。虽然华、印裔选票大量流失,但是议席数却仅减少3席,在全国赢得18个国会议席。

虽然如此,该党宣传主任,也是在本次选举中在英迪拉马哥打国会败选的纳斯鲁丁,却宣称该党的得票从163万张增加至204万张,也就是说比起2013年增加了约40万张。

伊党增竞选议席

不过,该选票数的增加,则主要是该党大幅增加竞选议席所致。为了成为本届选举的“造王者”,其不惜冒著赔上巨额按柜金的风险,将国会候选人人数从上届的73人增至158人,增幅超过一倍。对此,伊斯兰党在西海岸的许多国、州议席无法赢得超过12.5%的选票,因此预计超过百万令吉的按柜金无法取回。

国阵票仓变色 军警支持率跌

除了布城选区可以看出公务员的倒戈以外,与一般选民的选票分开计算的军人与警察选票,也出现了国阵得票显著下跌的现象。

在这次选举,军警选民(包括配偶)数分别为172,351与127,904人。虽该比重仅占14,940,624总选民的两个百分比,但是不少的军警选民却集中在若干选区。

从各选区的选民分布可发现,如霹雳州的红土坎、吉隆坡的斯蒂亚旺沙、马六甲的冬牙峇株,军人选民就占了总选民的一成以上。

至于警察选民比重最高的选区则是2008年由人民公正党副主席努鲁依莎赢下的班底谷国会议席。该10,200名警察选民就占了选民总数的八分之一。其中,从泗岩沫国会议席划分来的武吉安曼警察总部就占了7,450位选民。这个上届大选国阵以94%强大支持所赢下的大型警察票仓,本届支持率为82.7%,即警察对国阵的支持也呈下了下跌的趋势。

选民对国阵不满

面对庞大的军警选民,加上伊党带来的三角战,希盟候选人都在这些选区以哀兵的姿态出战。然而,最终的选举结果显示,一般选民对国阵的不满,加上军警选票的流失,使得希望联盟最终得以在上述4个选区胜出。

2013年大选,国阵在军人与警察的支持率分别为81.5%和93.7%。透过初步的选举统计结果,国阵虽然仍取得大部分军警的支持,但是其得票率分别下跌了至少20%与10%。

砂沙反风起 国阵丢定存州

国阵在本次选举仅在砂拉越州取得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得票,而希望联盟与无党籍候选人却攻下了该州12个国会议席。这也是自1974年以来,非国阵政党在该州取得最佳的选举表现。

其中,国阵爆冷痛失了两个以比达友族为首的玛士加丁与婆罗洲高原,以及4个依班族为主的议席:鲁勃安都、砂拉卓、如楼和实兰沟。砂拉越国阵在这些选区失守,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派系与候选人选择不当的因素所致,这与半岛选情因1MDB丑闻与实施消费税等全国性议题之影响而有所不同。

就连曾被喻为“定存州”的沙巴,国阵的得票也从2013年的54.7%大幅滑落14.9%而来到39.8%。沙巴在1994年的24年后,再度赢来新的州政府,这不仅归功于脱离巫统的沙菲益所带来的反风,其所创立的沙巴民族复兴党在选举前夕与希望联盟斡旋成功并组织选举策略联盟,对沙巴政治的新局面带来不少的贡献。

各族展现求变

历届选举政党支持度的变动,可以让我们更为了解各党派在每个区域所展现的势力与支持。受到了全国性议题的影响,巫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惨败,最后使到“马来海啸”与没有退潮的“华裔海啸”与“印裔海啸”水到渠成,成功改写马来半岛的政治版图。

另一个不能否认的是,沙巴民族复兴党所带来的沙巴海啸,以及砂拉越州若干伊班与比达友选区在本届选举所带来的“惊喜”,成就了“全民海啸”的形成。各族在选举所展现的求变,最终让马来西亚得以在立国60年后首次呈现联邦政权轮替的机会。

区域性因素 伊党夺丹登

经典的政治学理论“杜瓦杰法则”认为,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下,由于一个选区只会有一名当选人,因此在“策略投票”的影响下,选民会将选票集中给自己最不讨厌且最有机会胜出的政党。

意即,不满国阵政府陷入诸多丑闻的选民,便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将选票集中给希望联盟或伊斯兰党。

惟究竟要把选票集中给前者和后者,本次选举结果给予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区域性因素。

北部选民支持伊党

由于伊党深耕半岛北部多年,且会被选民认为最有机会取代国阵执政联邦或州政府,加上执政吉兰丹州将近30年,在2013年大选时又与执政登嘉楼州仅一步之遥,所以选民理所当然舍弃希望联盟而支持伊斯兰党。

至于近打河流域(怡保地区)以南的地区,这些区域有大量的华裔与印裔选民,加上希望联盟成功在这些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声势,且伊党尤以在南马的基层势力不强,因此这个由4党组成的联盟得以成功凝聚选票,最终在雪兰莪、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柔佛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攻下首都所有的11个国会议席,更首次在南马三州组织州政府。

布城支持率跌二成

另一个值得众人注意的,就是布城国会议席的选举成绩:2013年,代表巫统的东姑安南以接近七成的选票击败当时仍是伊党领袖的胡桑慕沙;虽然这位联邦直辖区部部长仍在全民海啸的袭击下得以幸存,但是其得票却仅剩49.5%。与5年前的成绩相比,支持率足足下跌了两成。

在这场三角战中,土著团结党与伊斯兰党分别取得35.7%与14.8%的选票。在选前大力拉拢公务员支持的国阵,无法以大胜的姿态攻下布城国会议席,已经证实了不少领著国家俸禄的选民也对巫统产生不满的反应。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