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杪,8名巫裔青年男女罔顾自身安全,擅自攀上江沙路的怡保地标,引起网民及社会热议后,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怡保又相继发生两宗类似的青少年攀高事件,使此类不当的举止,如同一股潮流。

从违法闯入政府或私人地段,到罔顾自身及他人安全,甚至可能会造成公物破坏,稍懂明辨是非者,都知道这些攀高行为是一个错误,至于为何明知故犯,则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临床心理治疗师彭开贤解释,解读危险的攀高行为可从青少年的心智及脑部发展两大层面作出解释,13至18岁是青少年的心智发展期,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面对“身份危机”或“角色混淆”的困扰。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在面对身份危机或角色混淆时,青少年都会透过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或寻找自己的定位,并且具有要脱离成年人控制,以树立自己想法的念头。

“在这段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他们可能会往好的方向探索,也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故此人们也将此情况称为‘身份危机’。”

他举例,有些青少年在寻找自我时,会踊跃参与课外活动,有的则会在学业上付出,但有些无法在正面的管道取得自我肯定者,唯有透过投入“禁忌”的活动中,换取他人的关注。

“除了心智发展的层面分析外,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也发现,人的大脑发展其实并非同步进行的,有些部分会比较早获得发展及成熟,有的部分会比较慢。”

无法分辨是非黑白

他说,根据许多研究报告,证实人们大脑的运动皮质区会较早获得发展及成熟,运动皮质区主要是与人们的肢体动作或体能有关。

“相反地,大脑中用于分辨是非黑白,及理性思考的前额叶,则是发展最慢的,可能要到20或21岁后,或更迟才开始发育成熟,使到青少年在理性思考方面面对一定的影响。”

因此,依照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彭开贤认为,这些在怡保罔顾自身及他人安全的攀高者,或多或少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认同及关注,甚至是赞扬,却又无法分辨本身所为之事是一种错误下,才会攀高自拍。

此外,他说,第一宗8人攀爬怡保地标的案例,也可能是因为受到同伴的影响而犯下错误,若只有其中一人,应该不会罔顾自身安全,攀上怡保地标。

“至于第2及第3宗的案例,则极大可能与模仿效应有关,他们在看到首宗8人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热议后,所以也跟著模仿。”

防跟风耍酷  媒体需斟酌报导

怡保青少年“攀高”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与媒体的报导有无法切割的关系!因此媒体在报导类似事件时,处理方式务必好好斟酌。

也是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的彭开贤指出,据其观察,在首宗攀高事件发生后,媒体都大肆报导,并且在报章上刊登攀高者攀上怡保地标“耍酷”的照片,难免会引起其他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年轻人模仿,认为这么做很酷。

让读者警惕

他说,类似的模仿效应最常出现在社会新闻上,特别是自杀事件,每当媒体大肆报导某宗自杀事件后,相关社会在未来一至两周的自杀率都会攀升,若首名自杀者是名人,所引起的负面影响更大。

“就如当年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根据外媒的报导,香港在过后两周的自杀率都大大地攀升。”

惟他认为,媒体绝对要报导类似的新闻,只是新闻的处理方式,如照片的筛选、新闻切入角度都要小心处理,或者是将报导重点著重在这些人犯错后的结果,如遭警察逮捕,让读者产生警惕的效果。

接二连三危险“攀高”事件

案例1:

2016年12月,8名巫裔男女青年在未经怡保市政厅的允许下,擅自攀上江沙路、高约30呎的怡保(IPOH)字眼地标及进行自拍,有关照片与视频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怡保市政厅针对此事报警,涉案者事后也前往警局自首及召开记者会道歉。

案例2:

随著8名巫裔男女攀爬江沙路怡保地标的视频与照片,在社交媒体广泛流传后,另有一名疑是巫裔的青年,也罔顾自身安全,徒手攀上怡保吉灵当某工地的逾10层楼高起重机,有关视频于去年12月31日上载至优管(YouTube),引起热议,工地保安也就此事向警方报案。

案例3:

名为seorangpauh的网友于今年1月14日,于Instagram社交媒体上载2张攀爬南北大道新邦波赖路段地标的自拍照,再度引起网民热议。据了解,此位于南北大道一旁的怡保地标与江沙路的地标大小相若,高约30尺,山坡则高约100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