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亲因车祸、意外或自杀等事故突然离世,对家人带来的创伤,并非一时三刻能释怀。成年人,在面临生离死别时,一般只需一段疗伤期,走出悲伤之后,依然能够自立面对未来。但对于尚未成年的孩童或青少年而言,他们可能因为父母的离世,对未来生活感到茫然和焦虑,该如何协助不知所措的他们渡过伤痛,身边家人和朋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数据显示,全球每2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丧失父亲或母亲,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要面对至亲离世的痛苦。辅导员认为,要帮助死者家属渡过悲伤,最好的做法就是陪伴,但不同的是,未成年孩童还需要同时兼顾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即除了陪伴,也需要解决他们对未来安置、读书及经济方面的焦虑!

毕业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的黄文婉表示,突然(意外)离世不同于疾病去世,后者至少让人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意外去世带给家属的第一情绪就是震惊,在接受之后可能还会经历愤怒、自责、失落等不同方面的情绪。

“自杀就是其中一种突然死亡案例,但死于自杀始终不同于死于车祸,因为自杀会带来很多社会的批判。”

“大家都会为死者套上一种价值观,但往往这种做法,就是忽略了家属的感受。因为他们之间关系很亲密,家属并不会喜欢听到别人批评,如此只会令家属更难受。”

她建议,要协助家属渡过悲伤时期,最好的方法就是陪伴,尤其是办完丧事之后的那一段时间,是家属感到空洞、最难熬且最需要别人陪伴的时期。

兼顾身心需求

“很多人常问陪伴的时候要说什么?但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只要陪伴就好,他哭就陪他哭,不然也可抱著一起哭,让他感受还有人的支持。”

“或许,有些人都会说‘不要伤心,要振作’这种话,但为何他不要伤心,最亲的人过世必定伤心不是吗?如果要他压抑自己,岂不更加难受?”

她指出,陪伴这个工作,并不只是辅导员才能做,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可以。不过,她也强调,在帮助未成年孩童方面,不能只是陪伴,反而是需要同时兼顾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未成年孩童面对至亲(父母)离世,除了悲伤,还会产生焦虑,他们会担忧以后怎么办?还要读书吗?遇到问题该找谁?还有钱的问题。”

“这时,亲人就要坐下来跟小孩谈这个问题,比如告诉他是去阿姨家住,弟弟妹妹则去舅舅家等,然后问他们满意这样的安排吗?必须尊重他们。”

她认为,很多人都会忽略了未成年孩童在丧亲之后,需要同时兼顾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若忽略小孩的焦虑感,可能影响他失去安全感,感到焦虑,并觉得不能依靠人,因为会觉得那个人可能突然离开,所以他的人际关系不仅很疏远,甚至无法融入圈子之内。”

鼓励建立新生活模式

除了陪伴之外,黄文婉也建议,身边亲人和朋友还需协助家属慢慢地走出悲伤,包括走出之前固有的生活模式。

她说,对方可能每星期日就是与家人吃饭,但随著家人离世,这些已经没办法达到,所以需要帮对方做出一个改变,鼓励对方建立另外一个生活模式。“我觉得,还要帮他找一个支持团体,像是宗教信仰就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团体,能够通过参与宗教活动,建立另外一个生活模式。”

她建议,身边人不要向家属隐瞒死者自杀的原因,因为越隐瞒,对方更好奇,并可能产生责备和愤怒的情绪,所以必须用正面的方式向对方解释。“但在解释的当儿,可以强调的一句话,就是死者忘记寻求帮助,结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家属在讨论死者过世时,都会说‘因为欠钱太多,走投无路下结束生命’,但这番话若听在在孩子耳里,他们就会以为只要走投无路了,就去自杀。但若说死者是‘忘记寻求帮助’,就可以教育孩子以后走投无路了,还有寻求帮助这一步。”

行为过激 责备不如开导

丧亲的未成年孩子在悲伤过程中,可能出现超自然或过激行为,黄文婉认为,这些情绪都是悲伤的过程,身边家人应该接纳对方有这个情绪。

她说,儿童出现倒退行为并非他们刻意为之,有时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些表达若被大人错误理解,进而责备他们不懂事,可能让事情更加复杂。而且,哀伤若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终身。

她举例,有些孩童在面对丧亲悲伤时,可能随便乱丢东西,不论有价值与否都丢,就只想丢掉跟死者相关的物品。“有些人可能面对这样的情况,会劝告他们说‘不可以这样’,但是我们并非他们,也不了解他的心情,不知道他有多伤心。”

“所以,我们能做的最好是陪伴他,有时候,陪伴会阻止伤心的家属作出一些不自然/超自然的行为,或者当下你也可以问他‘你真的需要这样做吗?’。就好了,他们自己会想,或许最后也觉得没有必要。”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