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凭借自由、反主流的波希米亚精神进行反战行动,到如今成为时装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希米亚从未退出过历史的舞台。它也成为了一个“循环”,不停地被时尚设计师﹁利用﹂,延伸出不同的面貌。

波希米亚(Bohemian),最初源自法国诗人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在1845年出版的短篇故事集《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当时指的是捷克波希米亚的当地人,后指四处漂泊的吉卜赛人,他们都属不同于世俗传统社会的一群人。慢慢地,“波希米亚”一词的含义引申为指代那些过著非传统生活、向往自由的人。

“波希米亚”一词的诞生,本就是源于文学艺术这片肥沃的土壤,所以这名词又多了些浓厚的文学性。它和不少文人、艺术家,甚至是革命家相联,与“不受世俗约束”、“反对主流”、“自由漂泊”、“自我放逐”等关键词一同浮现。于是,这个简单的名词从人群的专有词语,变成了描绘一种生活状态的形容词。

1950年代末期,在二战后诞生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被视为是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他们称爵士乐音乐家为“Hipster”或“Beatnik”,这两个词也被用来称呼围绕著这些艺术家而出现的波希米亚主义式的反文化。而从这一群体演化出来的嬉皮士,可说是将波希米亚生活方式的精髓发挥到淋漓尽致。

意大利时尚设计师罗伯特卡沃利认为,波希米亚是一种超越寻常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另一种审美的极致。
意大利时尚设计师罗伯特卡沃利认为,波希米亚是一种超越寻常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另一种审美的极致。

创专属文化直捣时尚圈

1965年9月6日,旧金山一家报纸首先使用了嬉皮士一词来描写这些年轻的波希米亚主义者,他们自称“有爱的一代”(Love Generation),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感到无聊乏味,他们在失望之馀,开始追逐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喊著“要性爱不要战争”(Make Love Not War)口号,过著简单、形同部落的群居方式,反对主流的物质社会、反对战争、排斥美国的消费主义,并倡导“和平与爱”。

这群波希米亚主义者除了嬉皮士,还有个别号被称作“花童”(Children Of Flower),因为他们常常发间插著鲜花。而他们的著装形象也为时尚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无论男女,他们都会穿著颜色鲜艳的衣服,五颜六色的土耳其长袍、阿富汗的传统外套、充满迷幻色彩的印花图案,颇具民族特色。他们用不同的民族元素浓重的衣物进行混搭,或者通过DIY东拼西凑出大斗篷,不然就干脆亲自扎染连衣裙。

当时《滚石》杂志曾对他们的穿著打扮做出评价:“他们的美丽是自由的,各种风格都可能会出现,时髦的、诡异的,是自我的最佳诠释。”任职于该杂志的音乐记者洛雪菲尔(Rob Sheffield)说道:“由超级明星们创造的波希米亚式摇滚音乐很酷,在1970年代,它所传达的精神影响并激励了许多年轻人。”

因为年轻,所以嬉皮士们无所畏惧;因为年轻,他们创建了专属的时装文化,并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理念——反主流文化。而这一点与波希米亚主义的精髓不谋而合。

集民族与迷幻元素

身为游牧民族,波希米亚女人野性十足,她们的装束崇尚不羁、自由的风格,因为常常移居他处,所以多数会汲取居住地本土的民族元素作为融合。如今最具代表性的是下摆宽松的土耳其式过膝长裙,有著不经意的褶皱和接缝,强调局部图案的色彩与装饰,印花上多以无规则的花纹图案和宽条纹为主,刺绣、亮片、彩珠、流苏、毛边等大量装饰,辅以浓烈的色彩组合,强调图案的繁复。同时她们又会佩戴大量的首饰,以金属和各色的彩石为主,就如同波希米亚女人们的个性般:热情如火、张扬奔放。

诞生于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在嬉皮士群体中盛行的波希米亚风格,实际上已混合了最初波希米亚人和吉卜赛人的穿著,包括根据他们服装而进行演变的部分。这种通过两股文化潮流融合而成的著装风格,也有了一个专用词“Boho-Chic”。当时,摇滚乐、反文化和嬉皮士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迥然不同的新时尚现象,以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代表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家和以里克格里芬(Rick Griffin)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海报艺术家,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前者是世界知名的布料花纹的设计者,也是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倡导“如果艺术不能与众人分享,那么艺术便失去价值”的理念受到欢迎;后者则是美国数一数二的迷幻海报设计师,对当时迷幻印花的出现有著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这些文化的输入令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民族和迷幻元素的梦幻感。

向亚洲文化取经

早期嬉皮士们崇尚东方国家的文化,他们前往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接触当地的民族元素装束,感受与自己国家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他们选择颜色鲜艳的衣服,穿风格不寻常的服装,如喇叭裤、背心、颜色花哨的长袍,源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图案印花、手工制衣服;他们将头巾包裹在自己头上,甚至还有人从二手市场淘来旧衣服装扮自己;他们拒绝过度消费,把它们作为“反主流”的行为,而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看似繁复得毫无章法,实际上是嬉皮士们波希米亚精神的“随意和自我”的体现。

其中,1960年代受欢迎的美国著名摇滚女歌手珍妮丝贾普林(Janis Joplin)穿著上显然是深得波希米亚风格的真谛,凌乱的头发,佩戴著大量五颜六色的民族风珠串首饰,穿著有装饰刺绣的牛仔喇叭裤,在流苏外套上装饰金属圈,不修边幅,个性得就好像自由洒脱的吉卜赛女郎。

受到这一年代嬉皮士的影响,1970年代嬉皮士们的波希米亚风格显然被并入了主流文化。喇叭裤、斗篷、过膝长裙及叠层裙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元素也逐渐被主流时尚圈所认可。宽松泡泡袖的波希米亚风衬衫、装饰有皮草的阿富汗外套、有刺绣和钉珠的土耳其长裙,所选取面料也更为天然,合成纤维逐渐被棉麻、丹宁布、粗棉布所代替,而迷幻剂的滥用直接导致了迷幻印花的出现,成为后期服装设计上的一个亮点,这些都成为了当时的流行之物,而这股风潮一直延续至1980年代末。

2015年风格演变

2015秋冬女装系列是一场1970年代风格回潮的复古年代秀,万物放荡不羁的自由精神正与各大品牌产生共鸣。Boho-Chic被定义为融合了早期波希米亚风格的乡村式浪漫主义和经历1970年代的嬉皮精神的世俗化的新波希米亚风,不变的是自由随性的精髓。而在这一季的女装舞台上,波希米亚元素显得更为色彩斑斓。

印花图案交叠Burberry Prorsum

设计师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在本季的巴宝莉珀松(Burberry Prorsum)显然受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波希米亚风的影响,沉迷于旋转不停的线条图案及速度元素。这次作品的主要设计被冠上“拼贴”、“印花”、“图案”等关键词。而带有嬉皮风格的大斗篷、麂皮短靴、包缝边的拼接设计、毛边的阔腿裤、钩针编织的大衣,创作它们的技术都源自设计师出生地英格兰约克郡东部的达勒姆郡。

这些带著刺绣、悬挂大量流苏的斗篷,以及土耳其式、雪纺和麂皮结合的长裙,无不令人想起在1960年代嬉皮士们刚从印度汲取的波希米亚元素。在以花卉元素为代表的拼接设计中又融合了超高腰、到小腿中部的裙长等细节,与波希米亚印花、佩斯利花纹、拼接花纹产生了一场华丽而又繁复的静电反应,充满了民族风情的沉淀。

细节融贯东西Roberto Cavalli

向来热爱将波西米亚元素作为灵感的罗伯特卡沃利(Roberto Cavalli)认为:“波希米亚是一种超越寻常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另一种审美的极致。”

在罗伯特卡沃利2015秋冬女装系列里,你能观察到许多中国元素:以明代花瓶为灵感的花卉图案、大量的串珠图腾、宝塔式装饰。在他以性感著称波希米亚式曳地长裙的代表作里,抢眼的中国花卉印花成为了座上宾,有著东方古国的民族风情。而他钟爱的流苏、亮片、钩织等元素,像是贯彻了波希米亚主义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洒脱和性感,占据著不败之地——在罗伯特卡沃利营造的1970年代的氛围里,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冲撞,是他对固有设计风格一次成功的挑战。

混搭刺绣图腾Lanvin

浪凡(Lanvin)2015秋冬系列以波希米亚的流苏、皮草等元素将女性打造得更为干练,每一位出场的模特穿扮得都像是精明能干的女强人。这一季灵感取自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茨(AlberElbaz)的故乡摩洛哥,他将记忆中卡萨布兰卡小镇的民俗风情图腾化,体现在刺绣的裙装和黄棕色的皮草上。而变化多端的流苏无处不在,它们出现在飘逸的裙摆、袖子的装饰中。披披挂挂、层层叠叠的混搭著装方式,丰富了感官体验;嬉皮士的折中主义,正是阿尔伯艾尔巴茨眼中波希米亚的自由风格。

波希米亚整整影响了人类好几个世纪:流动的服装、抽像的花朵印花、游牧民族般随性的斗篷、民族风情的图腾,如今现代的波希米亚风格正将你的衣柜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时髦时刻。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