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这个词听起来颇震撼,据说它可以主导一切的零售业。但是,它与我们一般认知的“魔法”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会与时尚界有关,往下看,或许你就会明白。

在了解Magic一词之前,你必须先了解Normcore。想必时尚人在过去一两年时尚杂志和秀场、街拍都多多少少见过Normcore一词,或者看过Normcore的装扮——那种极简、中性和舒适、强调品质(贵)的风格。

Normcore这个词,是研究和预测流行趋势的公司K-Hole在2013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用它形容新一季的趋势。2014年,纽约时报引用了Normcore,自此被各界广泛使用,一发不可收拾,更瞬间成为谷歌(Google)2014年度搜索次数排名第一的时尚词汇。

它太红了,以至于很快有人说它就要不行了——今年5月就有网络媒体报导,谷歌的春季时尚报告将Normcore划为“此前达到顶峰而今已出现衰退之势”的风格。幸好,最近K-Hole公司又发了一份新报告“A Reporton Doubt”,内容表示,时尚圈即将迎来一个新趋势:“Magic”!

发生在理智之后

“Magic”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哈利波特、骑著扫把的女巫,抑或是魔法师?报告解释,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意在防止人们过度思考和过度分析,至于为什么是魔法,为什么与时尚相关?

K-Hole的报告中说,光有真相是不够的,人们开始缺乏想像力,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更强烈的东西,放飞想像的翅膀,关键就是“Chaos Magic”。虽然听起来还是很复杂,让人摸不著头绪。不过,K-Hole公司却在A Reporton Doubt中,第36页提到,为什么需要Chaos Magic。

*ChaosMagic发生在理智之后,是过度思考的唯一解药。

*ChaosMagic和“崇尚积极思考”处于同一领域。

*ChaosMagic创造暂时的和主观的现实,但不是改变他人的工具,它主要用来改变自己。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如果我们没理解错,大约是“排除冗杂、无限逼近自己的内心、让真正的灵感和自我自由释放”之类的意思。Vogue采访了K-Hole联合创始人EmilySegal,她是这样解释的:“这和人们的体验有关,如何体验这个世界,如何体验他们的灵性和焦虑。回归到对消费者情感层面的关注,而不是他们的钱包。”

但作为一份尽职的趋势报告,它里面的确提及了这句话:对于品牌来说,标志(Logo)就是魔符,标语(Slogan)就是咒语。

Vogue:关注消费者体验

Vogue在近期发布发布的文章里对所谓“魔法”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时尚归根究底还是要关注人们的钱包。设计师们已经关注到类似K-Hole的提议,即关注人们的体验。比如亚历山佐(Alessandro Michele)出任古驰(Gucci)创意总监后的首次女装秀,就给每个座位上放了张小纸条,讲述个人的记忆和历史的重要性。”

“尼古拉盖斯奇埃尔(Nicolas Ghesquiere)为他在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第一个系列写了封动人的信。而在上周在纽约开幕的纪梵希(Givenchy)的秀,就将由创意总监里卡多提西(RiccardoTisci)和他的密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Marina Abramovic)联手。这些对我来说都很‘magical’。”简单地总结,在消费主义狂轰滥炸弱肉强食的今天,要再想从挑剔的消费者那边榨出一点钱,没有一点情怀可怎么行!

双向沟通 自有魔法

时尚界把所谓“魔法”发挥得最动人的,容易让人想到那几个名字:阿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川久保玲(Comde Garcon)、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iano)、保罗高提耶(Jean Paul Gaultier)。你也可以把卡尔拉格斐尔德(Karl Lagerfeld)给香奈儿(Chanel)做的游行和超市视为魔法。他们殊途同归,都把自己内心重视的东西重现在秀场里。如果说时尚是一种语言,那这几个人的确是个中翘楚。

不过,所谓“Magic”理论又岂止适用于时尚业,任何懂得“体验为王,细节决定成败”道理的品牌,业绩都不会差。在品牌被高度人格化的今天,创造体验无异于向消费者发起一场对话,而不仅是作单向度的传播,能够体会这道理的人,自有自己的魔法。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