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当全国正关注沙巴州选举的每一步发展时,国大党则在莎阿南召开了该党第79届代表大会,并意外掀起了一丝政治涟漪。会上,国大党署理主席沙拉瓦南提呈包括退出国阵、申请加入国盟在内的三项关键动议。尽管代表们展开了充分辩论,但大会最终并未表决,而是将最后决定权交由党最高领导层裁定。这个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党内部在政治定位与未来方向上的复杂情绪与深层考量。
不可否认,沙拉瓦南愿意把这一敏感课题摊开放在大会上讨论,本身需要相当勇气。国大党自1951年起便与巫统、马华组成华巫印联盟,可说是马来亚独立前的合作基石。之后在国阵的黄金年代,国大党也曾分享权力与资源,参与国家建设,整体的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时代变迁,国阵光辉不再,国大党也在整体环境变化中逐渐式微。
然而,国大党的不满亦非无的放矢。目前国大党仍拥有三个州议席、一名州行政议员、35名地方议员、若干村长职位,以及柔佛与马六甲行政官职。这些是国大党在国阵体系内所保留的最后政治资源。如果选择脱离国阵,这些职位极可能重新洗牌,甚至流失,直接影响党内各阶层成员的利益。正因如此,“去”与“不去”并非单纯政治策略,而牵涉到党结构、资源与延续性的大局。
但无论如何,大会传达的讯号已十分明确:党员把最终决定交给领导层,而领导层必须承担起作出历史性选择的责任。关键问题在于,若选择离开国阵、转向国盟,国大党是否能换来更大发展空间?国盟阵营已有大马印度人民党(MIPP),而大马民权共识党(Urimai)也对国家政治版图虎视眈眈。国大党若加入,能否改善它的政治定位、重获民意支持,仍属未知。
与此同时,一旦离开国阵,国大党也必须面对失去“国阵品牌”的新现实。从此将不再拥有传统联盟的光环,也可能在更竞争的环境中面对更严峻挑战。反之,若选择继续留在国阵,则需正视国阵目前的弱势位置,并寻找新的自我定位。在这一点上,国大党的处境与马华相似;后者虽曾表达不排除退出国阵,但其实仍维持在联盟体系中运作,反映出政党在艰难时刻往往更倾向谨慎行事。
六十多年来,国大党和马华都在国阵框架下运作已久,对这个深植于联盟内的运行模式与资源结构亦非常依赖。如今站在分岔口,任何一步都牵动未来走向。国大党最终选择留守或离巢,外界可以各自解读,但真正的答案,最终还是要看领导层是否愿意承担代价、作出取舍,并以行动来印证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