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家一句禅偈,道尽世间虚妄。树非树,尘非尘,问题从来不在“物”,而在“心”。这几日,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国会重申,政府学校,无论在课后与否,都禁止举办任何涉及酒精的活动。这番话听似立场坚定,实则揭开了另一层社会尘埃,当“酒”被政治化,谁又在借“道德”之名,转移资源不公的现实?
让我们直面事实,华校与国中之间,在礼堂建设与经费支持上,本已天差地别。无数华校礼堂的落成,不靠政府拨款,而是靠一场又一场的校友筹款宴,一碗饭、一杯酒、一份心。那不是奢华的宴会,而是社区共同体的延续,是一代代人用汗水与情感筑起的教育空间。如今,一道“禁酒令”,却轻易地抹杀了这种民间自救的努力。
试问,如果华校礼堂不能办酒宴筹款,那么谁来为教育的经费买单?团结政府是否会因此承担起所有维修、扩建与活动的费用?抑或只是让“清规戒律”,成为压制民间教育力量的工具?
可悲的是,酒,本无罪。罪的,是这场“选择性道德”的游戏。在五星级酒店里开香槟庆功,在私人俱乐部里举杯谈笑,都无人质疑;可一旦平民百姓在校礼堂办一场筹款宴,便要被冠上“触犯宗教敏感”的帽子。这不是道德的洁癖,而是政治的偏见。
更讽刺的是,教育的公平从未因为“禁酒”而更纯洁,反而因政策的僵化变得更肮脏。当政府拒绝面对结构性的不公,反而选择用“禁”来遮掩无能,那一刻,尘埃不在酒杯里,而在政心之中。
此外,教育,不该是信仰试验场;礼堂,不该成为政治标签的战场。真正的清净,不在于禁酒,而在于公正;真正的尘埃,也不是一滴酒,而是偏见与双标。
更深一层来看,这场“禁酒”之争,其实是价值观的角力。它暴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当国家越来越喜欢以“道德”包装政治,以“信仰”取代理性。当行政权力开始介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自由空间便在一次又一次的禁令中被压缩,而多元社会的根基,也在无声中被侵蚀。这种“以信仰之名行政治之实”的做法,若不加以反思,终将让整个国家陷入思想上的单一与窒息。
佛言:“心净则国土净。”若心不净,纵使杯中无酒,也照样醉在权力的幻象里。再者,菩提本无树,酒亦非罪物。当权者若执著于“象征”,却忘了“实质”,那便是用一层道德的滤镜,遮住了教育公平的真相。禁酒不能净化灵魂,只能暴露政权的虚伪。
由此可见,别让一杯无辜的酒,成为教育不公的替罪羔羊。因为我们要的,不是“无酒的礼堂”,而是无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