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汇聚了800多家科技企业,展出60多款人形机器人,彰显出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逐步成熟。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上海电气首次亮相的工业人形机器人思源(SUYUAN)。该机器人拥有38个自由度,275 TOPS的板载计算能力,能够在物流和制造环境中执行高精度与高强度任务,并融合了激光雷达与双目视觉,可实现自主导航。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中国已涵盖多个领域。例如,优必选的Walker S1已在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参与电动车制造;傅利叶智能也刚推出GR-3以应用于智能医疗康复,覆盖神经、骨科、疼痛等多种康复方向,打造出覆盖全身、全周期的一站式标准化智能康复解决方案。

宇树科技则以其G1和H1机器人切入市场。宇树G1是一款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具备遥控巧手,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操作,价格约1.37万美元。宇树H1则是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拥有更快的移动速度和卓越的运动性能,适合更复杂的环境和任务,定价约9万美元。

智元机器人推出的远征A2则主打“通用性”,将其定位为全球首款全栈式通用人形机器人;而众擎机器人(EngineAI)则发布了可以深蹲、俯卧撑、前空翻的人形机器人。

还有早在2015年由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开发的Sophia机器人,在2017年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身份,是首位获得国籍的机器人。此外,内地的展览接待与零售表演等服务场景也开始大量引入机器人。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形机器人,达到3.023亿台,远超美国的7770万台。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整体规模也预计将在2028年突破1080亿美元,是2024年470亿美元的两倍。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其实是来自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包括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以及制造业对自动化的迫切需求。

中国人性机器人的崛起,主要是源于研发、政策与产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布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中国过去5年在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位居全球第一,拥有5688项专利,远超美国的1483项。

另一方面,从北京提出的“具身智能行动计划”,到各地政府提供补贴、设立产业园区,再到湖北等地积极推动产业链对接活动,中国政府通过多层面的政策支持,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落地与商业化进程。像宇树科技、优必选、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本土企业,近年来陆续推出面向医疗、制造、康复、物流等领域的商用人形机器人,并在多个场景中进行试点。这些努力逐步打通了机器人从实验室研发到实际生产应用的完整链条,推动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迈向规模化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模式强调以国家战略力量快速部署,通过大规模政府订单促成部署,收集真实世界数据,优化算法与硬件,再进一步扩大应用,形成一个“数据、优化、再部署”的高速循环。这种以政策主导型的创新路径,有别于欧美以市场试错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策略凑效的催化剂。

回观我国,虽起步稍晚,但仍有机会在这一波的人形机器人浪潮中分一杯羹。政府可以透过《国家机器人路线图》(NRR30)与《国家人工智能路线图》的双轨策略,积极加入战围。

我国早前设立了机器人技术人才发展学院(RoTDA),也扶持了本地赛城的机器人公司Robopreneur开发“Adam”机器人。展望未来,我国可以与中国共建“可信数据区”,积极嵌入区域机器人产业链。马来西亚市场虽小,但我们可以运用更具灵活性的优势,以教育、基础设施与区域合作为杠杆,在打造东南亚人形机器人发展枢纽的同时,减少对外籍劳动力的依赖,提升产业附加值。

总的来说,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国家战略、高效治理与人类未来的新契机。从“仿人形”迈向“类人智”,中国正逐步重塑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格局,而人形机器人也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大马必须顺势而为,积极配合区域发展,推动协同创新,才能掌握智能时代的话语权,不再错失人工智能发展的高速列车。
 

曾志涛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