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政府拟全民普发新台币一万元(约1375令吉),而我国政府则推出RM100的SARA电子购物券援助。两者金额高达13.75倍的悬殊差距,不仅是单纯的财政决策,更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台湾与我国这两只昔日的“亚洲小龙”与“亚洲小虎‘,在过去数十年经济发展道路上,如何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风景。

这值得我们深思:为何曾经的追赶者,如今在财政实力与人民分享经济成果的能力上,出现了如此巨大的落差?

一、财力之差:高科技引擎与资源依赖的现实对照
普发现金金额的差异,最直接地反映了两地经济实力与财政弹性的不同。

台湾的底气,源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历经数十年深耕,台湾已从劳力密集的代工厂,蜕变为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核心。以台积电为首的半导体产业,不仅是“护国神山”,更是源源不绝的税收金鸡母。强劲的出口实力带来充裕的外汇存底与财政盈馀,使得政府即便需要部分举债,仍有能力推动规模庞大的全民现金发放计划,将其作为刺激内需与政治诉求的工具。

反观我国,尽管经济多元,但长期以来对石油、天然气、油棕等天然资源出口的依赖,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偏向中低阶的电子组装与封测环节,以及资料中心的设置,使得财政收入与产业附加价值,难以与台湾匹敌。面对较高的财政赤字压力,政府的任何补贴政策都必须“精打细算”。因此,100令吉的援助金选择以限定用途的电子券形式发放,其首要目标是精准扶助民生必需品消费,并严守财政纪律,避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这不仅是“敢不敢花钱”的问题,更是“有没有钱花”的现实。一个是依靠创新驱动、财政有馀裕的 “高科技富裕经济体”;另一个则是受制于结构性瓶颈、财政需谨慎的 “中高收入追赶者”。

二、发展之路:台湾的升级经验与大马的转型困境

将时间轴拉长,今日财力的差距,根源于昨日发展途径的分野。

台湾的经济奇迹,是一部目标明确、政策连贯的产业升级史。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化,再到1980年代设立新竹科学园区,全力冲刺高科技。政府透过政策引导、巨额投资与产学研合作,成功吸引海外人才技术回流,孕育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本土科技巨头。这种 “国家 - 企业 - 学界”紧密协作的模式,让台湾一次次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总能找到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顶端。

而我国的转型之路,则显得相对崎岖。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重创,使得民间投资信心与产业升级步伐一度放缓。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多个结构性挑战环环相扣。首先,产业升级的步伐显得乏力,未能像台湾一样,从代工组装全面走向自主研发与品牌创建,导致经济的附加价值提升缓慢。与此同时,一些具有历史背景的特定社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完全竞争与人才的自由流动,削弱了经济的内在活力。这种内部动能的不足,加上关键零组件高度依赖进口的现实,使得本土产业链难以深化、韧性不足,共同构成了我国在转型路上的崎岖挑战。

这些因素环环相扣,使我国虽拥有优越的资源与地理位置,却长时间在“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徘徊,未能实现关键性的突破。

三、未来启示:从台湾经验中寻找大马的突围之道
台湾的发展途径并非完美,其过度集中于半导体产业的风险也日益凸显。然而,其成功的核心精神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执著、对人才培育的重视、以及政策的长期连贯性,是所有后进经济体值得借镜的宝贵启示。

对于正在推动“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 2030)的马来西亚而言,台湾经验提供了几个可思考的方向。我们必须超越单纯吸引外资设厂的旧模式,转而致力于培育本地的创新生态,透过有效的政策工具,鼓励本土企业投入研发,逐步建立自主技术能力,以期打造属于马来西亚的“护国群山”。要实现此目标,关键在于打破结构性的束缚,释放人才与市场的巨大潜能。一个更公平、开放、以绩效为导向的市场环境,能让最优秀的人才与企业不分背景地脱颖而出,这是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根本。而这一切的基础,还是回归到对“人”的投资。唯有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确保劳动力技能与未来高附加价值产业的需求无缝接轨,才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石。

从一万台币到一百令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两地数十年来在经济治理、产业远见与社会结构演进上的缩影。台湾的“大方”,是其数十年产业升级积累下的成果展现;而我国的“审慎”,则反映了我们在转型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这份差距,对我国而言,不应该是气馁的理由,而应是策励前行的借镜。唯有正视结构性困境,以更大的魄力推动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专注于建立一个以创新为核心、人才为基石的永续经济体,我国才能真正突破瓶颈,走出属于自己的高收入国家之路,让未来的每一次全民共享,都能更有底气、更具意义。
 

林文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