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点滴的平台,教师也不例外。越来越多教师通过短视频或贴文记录教学日常,分享课堂点滴,传递正向能量。此类内容的确能为学生和同行带来启发与动力,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

然而,社交媒体上也充斥著另一种声音——不少年轻教师辞去教职,转而投身自媒体、成为网红,甚至创办补习中心。他们不断强调辞职后的自由与高收入,描绘出一幅理想化的“跳出讲台”图景。此类现象频繁曝光,潜移默化地影响著仍在求学的师范生,也让身心疲惫的教师更坚定离职的想法。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有5306名教师申请提早退休,2023年更上升至6394人,增幅达17%。进一步分析发现,促使教师提前离职的主要原因包括:重复繁琐的行政任务、沉重的文书工作、调派问题引发的家庭分离、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制度缺乏弹性,以及对教育方向感到失望。教师工会指出,许多教师感叹“已尽力而为”,但“所付出的努力并未被理解或尊重”,选择在仍保有尊严时提前离开讲台。

除了面对行政任务、家长及学生的压力,有些教师还必须应对家协与董事部的各种期待。许多附加工作源自校外团体的要求,虽然出发点皆是为了学生福祉,但若教师的付出未被珍惜与尊重,长期累积的委屈将难以释怀。部分家协或董事部甚至视教师为“义工”,误以为教师理所当然要为他们无偿服务。这种对教师角色的误解,正在逐渐蚕食教育工作者的热诚。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师的权威和安全感也面临动摇。例如,近日发生一宗轰动新闻:某中学生因逃课不上体育课被老师训斥时,竟当众挥拳打老师的脸。这种对师长毫无敬意的行为令人震惊,也让人深思教育氛围出现了什么问题。与此同时,一些有心人士更是滥用社交媒体,把教师教学上的大小事公诸于网络,甚至蓄意剪辑、扭曲事实,以达到个人目的,抹黑教师形象。教师稍有不慎就成了网民攻击的对象,遭遇网暴。

这些种种,也正在悄悄磨灭教师对教育的热忱。社交媒体对职业的误导也加剧了这一趋势。许多职业被过度美化,收入被无限放大,相比之下,教师的薪资虽稳定,却属中等偏低——“饿不死,却也富不了”。假期多、工时固定、“铁饭碗”的吸引力,在新时代青年的眼中已不再有优势。他们更重视自由度、成就感与自主性,而非体制内的稳定与规矩。

的确,教师薪资并不高,属于“饿不死但不会大富大贵”的职业。在社交平台上,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看似收入高、工作自由的行业,而教师这份职业恰恰两者皆无,唯一最吸引人的是学校假期多,看似“半天工”及“铁饭碗”。虽然教师假期确实较其他公务员或私人界多,但年轻一代早已不再被“假期长”所吸引。他们更在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情绪支持、职涯发展以及成就感。

高压力

在马来西亚公务员体系中,最为人熟知的职业莫过于教师、医生与警察。这些职业各自肩负不同使命,但也共同面对高压力与公众期待的双重夹击。以教师为例,其收入虽属中等水平,工作却繁重琐碎。然而,若与医生或实习医生相较,教师的工作仍属相对“规律”与“轻松”的一类。医生虽拥有较高薪资,但需承担极大心理与生理压力,工时冗长,时常必须随时待命(on call),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虽然政府提供相关津贴,但若换算成每小时报酬,实质上堪称“廉价劳工”。正如教师逐渐逃离教育岗位,许多医生也选择离开政府医疗体系,寻求更可持续的发展与生活质量。

这一连串现象背后,反映的已不只是个别选择,而是整个社会对“职业价值”与“工作意义”的重新思考。教师、医生等服务型专业人员正在承受外界期待与内部制度压力的双重挤压。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教师大量离职?我们应如何改善教育生态,挽留人才?

要留住有理想的教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政策应更具一致性与前瞻性,减少行政负担,赋予教师更多专业自主;同时,应营造正向支持的工作文化,让教师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唯有如此,教育才能重拾初心,教师才愿意长久坚守讲台,为下一代点燃希望。

黄楚倩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