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马来同胞走上街头集体表达对安华政权的极度不满,而与此同时,各大中文媒体的现场直播间里也坐满了华裔观众,他们不是出于关心或共鸣而关注,而是像看戏一样冷眼旁观,甚至在留言区里大肆冷嘲热讽。这些留言充满轻蔑,讽刺与种族情绪,诸如“这些懒人哪里来勇气走上街头?”,“领薪水的临时演员”,“国家发展的阻碍者”等毫不留情的贬斥此起彼落。
这种“马来人上街,华人看戏”的画面其实并不陌生,只是角色互换而已。我们不妨回想十多年前,华裔才是那一波波净选盟(Bersih)大集会的主力军。那时的街头是黄衣的海洋,是愤怒的呼喊,是对制度改革的渴望。而如今,当马来人上街以同样的方式抗议一个他们所不认同的政权时,华人却坐在萤幕前嘲笑他们是“傻子”“暴民”,这种既短视又健忘的态度,需要我们深刻检讨。
当年,如果没有华裔大规模地投入净选盟集会,希盟不会在2018年一举上台,安华也绝无可能实现他心心念念的“首相梦”。我们可以说,那些穿著黄衣,对抗著警棍催泪弹站在街头的华人,就是为安华今日的地位奠基的无名功臣。而今天,同样的那一批人却在脸书直播留言中,义正辞严地批判另一群以同样形式表达不满的人民,只因为那群人不是“自己人”。
这批盲目的希盟支持者,他们不但否认当年自己的政治参与价值,更拒绝承认今天人民依旧有走上街头的正当权利。他们装作不知道,净选盟为何在希盟上台之后便销声匿迹,不再高举改革的旗帜,仿佛国家忽然间从病入膏肓变得完美无瑕。净选盟从一开始便更像是希盟的政治工具,藉著“中立”幌子发动群众,打击当权者,为反对派营造正义形象,取得国际舆论支持。而当反对派变成政府,这个工具便无须再用,自然可以束之高阁。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华裔甚至以“没有华人参与”为荣,得意地留言“应该把参与的华人拍下来示众”。这种自我切割的态度不只令人齿冷,更暴露出对现实的严重无知。安华上台至今,政策倾向日趋保守,明显向马来民族主义靠拢,极右思潮逐步主导政府运作。从大学录取,财政拨款,政府合约,到舆论空间的收缩,华社的底线一再被逼退,已然退无可退。在这样的压迫下,若仍有人以“没有人出声”为傲,无异于为压迫者站台,为同胞挖坑。
马来人如今终于也走上街头,表达对安华的幻灭与失望,这是民主社会的常态,也是任何政权必须接受的现实。若我们今天不但不认同,反而以嘲笑的姿态对待,便是在宣告我们早已失去了对公平和正义的坚持。当年我们相信“吵闹的孩子才有糖吃”,因此我们吵,我们上街,我们呐喊,如今却反过来斥责别人“吵闹”,这不是进化,而是堕落。
可以预见,726之后,安华政府只会更坚定地往右走,以安抚马来基层的怒火。因为他知道,唯有更多的保守与宗教姿态,才能换来选票与稳定。而在这之中,最容易被牺牲的群体,正是那些不吭声,不上街,反而自我嘲讽、自我矮化的华裔。上行下效之下,整个官僚体系也将纷纷右转,把各层政策扭曲得更加极端。反之,如果726集会中有更多跨族群的参与,也许今天我们可以迫使政府重新思考政策重心,不敢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