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来西亚华小的语言教学实践中,逐渐显现出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教师普遍较为重视阅读课的教学,而对聆听、说话,尤其是口语交际的培养则关注不足。这种教学重心的偏移,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课程纲要所倡导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理念。尽管课本中已纳入多样的听说活动,但在实际课堂中,这些内容往往被简化、跳过,甚至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在口语表达与人际沟通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亟需教育界重新审视与反思。

从历史脉络来看,聆听与说话课之所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主要受到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在KBSR(Kurikulum Bersepadu Sekolah Rendah)阶段,尽管课程内容涵盖听说技能,但评估制度却集中在阅读与写作,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强化可测评的项目。进入KSSR课程体系后,教育政策逐步倡导“听、说、读、写”并重,课本也增加了相关活动设计,教学理念本应随之转向更为均衡的发展,但现实中“读写为主、听说为辅”的状况仍未根本扭转。

事实上,无论是华文、国语还是英语课本,都已系统地纳入聆听、说话及口语交际的相关内容,并配套安排课堂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PBD)。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环节往往被简化、弱化,甚至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将“能否回答问题”视为评估学生听说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系统的教学与多元的观察工具,导致学生真实表达能力难以被全面识别。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常出现插话、不耐听等现象,表面看似积极活跃,实则反映出他们缺乏聆听他人、尊重发言次序与表达逻辑的能力。若长期忽视此类行为的引导,学生在沟通、合作、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将受到限制,这与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良好人际与社会能力的学生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聆听、说话与口语交际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已成为当前语言教学中的一大隐忧。许多教师仍沿用“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聆听与说话简化为对问题的回应,而忽略了语言实际运用的复杂性与互动性。尤其是对于“口语交际”这一教学内容,部分教师甚至误解其为课本中简单的会话练习,未能理解其在培养学生真实沟通能力、情境表达能力及人际互动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由于缺乏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任务导向等多元教学策略,学生往往无法在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境中练习如何表达观点、倾听他人、协调意见或适当回应,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日后在生活与社会中有效沟通的能力。

此类问题的根源,部分与教师的专业背景有关。许多华小教师虽接受了基本培训,但实际教学科目往往并非其主修领域,而是依据学校人手调配而定。这种现象在资源有限、地理偏远的学校尤为普遍。以华文课为例,不乏由非语文主修教师执教的情况。缺乏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策略训练,使部分教师只能沿袭旧有模式,难以回应课程改革对教学专业化与素养导向的要求。

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全面实现“人岗相符”并不容易。因此,更为可行的方案,是由教育部门在每学年开始前为不同学科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邀请资深教师分享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与评估要点,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信心与能力,同时建立各校之间教学实施的一致性。

综观当前的教学生态,聆听、说话与口语交际教学不应再被边缘化,它们是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三者不仅支撑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表达自我、理解他人与有效沟通等核心素养的建立。唯有教师更新理念、教学实践多元、制度给予支持,语言教学方能迈向真正的全人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重读写、轻听说”的失衡现象,重构教学重心,让学生在完整而均衡的语言学习中,为未来的发展奠下坚实基础。

黄楚倩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