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州斯里仁保镇一名15岁少年日前在超市行窃,父母到场后不仅未协助店方与警方处理,反而以求情甚至动手强行带走孩子。事件在社交媒体疯传后,少年最终在家人陪同下自首。目前,案件仍在调查,但这起看似简单的偷窃案,却映射出家庭教育的严重失守。
孩子犯错,父母在教他什么?
面对孩子偷窃这一错误行为,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引导认错,而是逃避和掩盖:求情、护短,甚至暴力干预。这种做法或许出于“爱”,但实质却是把错误合理化。更可怕的是,这种错位的“保护”无声中给孩子传递了错误讯息:犯错可以逃避,后果有人兜底。
父母的一次逃避,可能成为孩子一生推卸责任的开端。
“护短”不是爱,是纵容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护短,是怕孩子受罚,还是怕自己丢脸?爱孩子不是让他不受惩罚,而是教会他承担后果。当父母用“孩子还在读书”“愿意赔偿”等理由试图让孩子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种“爱”已失去教育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在面对错误时懂得承担,而非学会逃跑。
问题出在孩子 根源却在家庭
一个年仅15岁的孩子为何走上偷窃之路?是好奇心作祟,还是家庭价值观缺位?更令人忧虑的是,这起事件涉及的不只是孩子一个人的选择,而是家庭整体的教育失衡。
当父母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是非观、规则意识与责任感,孩子在关键时刻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少年犯错是表象,家庭失职才是真正的原因。
案件虽小,教训不轻
警方已根据《刑事法典》第380条文(建筑物内偷窃)及1955年微型罪案法令介入调查,依法追究孩子的法律责任。但值得反思的是,法律可以规范行为,却无法矫正价值观。父母的引导,才是孩子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
偷窃案可以结案,孩子的价值观却可能因家庭的失败教育而长期扭曲。
谁来为下一代立下规矩?父母应成为孩子认错的引导者,而不是错误的掩护者。再者,家庭应是孩子辨别对错的起点,而非纵容错误的温床。社会也应加强亲职教育普及,让更多家长懂得在孩子犯错时,什么是真正的“爱”。
问题留给全社会:
-父母应如何在孩子犯错时正确引导?
-面对“护短”还是“纠正”,你会怎么选?
-亲职教育是否该成为国家与社会更关注的议题?
或许,是时候让全社会正视家庭教育的角色。亲职教育(parenting education)不应只是理念,更应成为行动。社会应协助家长掌握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教孩子面对错误”成为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不是额外负担。学校、社区也应共同参与,建立青少年品格教育体系,为下一代提供更清晰的道德与法律边界。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大人教他如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