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至今,赵明福案件已走过16个年头。这是一起不容轻忽的公共事件,它不仅仅涉及一位年轻政治工作者的牺牲,更是点燃人民对威权体制最后一丝信任的导火线。
对赵家来说,那一天是天塌地陷的;但对这个国家来说,它只是长长历史中,那一连串尚未被抚平的伤口之一。
不同世代的距离
我常在想,不同的世代要如何面对这些历史的包袱?我这一代,不是整个威权时代的经历者,既没有经历513事件,也没有参与过茅草行动。我们来不及参与那个充满高墙、审查、逮捕与恐惧的年代。甚至赵明福的事件,对一些更年轻的民众而言,也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而已。
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体会赵家失去亲人,为真相奔走的那种痛,那种威权世代所给予的创伤,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一种更宏观的观点去理解那些伤痛、铭记那些名字、避免历史重演。
我相信,历史所带来的伤痛不会自然消散,它只会因为被遗忘和怨恨而继续发酵,最终变成另一种更深的撕裂,并以一种更扭曲的方式在未来重现。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与它共处,并将它转化为制度进步的推动力,将焦点从情绪性的正义诉求,进一步推进到结构性的制度建设,也就是转型正义。
转型正义不是口号
转型正义是一整套严谨的系统性国家工程,目的在回应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对人民所造成的系统性伤害。
从其他国家转型正义的案例总结,转型正义包含两个主要部分:
司法与事实:调查真相、追责责任、给予赔偿;
制度与记忆:推动制度改革、还原真相、社会教育、纪念建设。
在赵明福案件中,司法与事实已部分完成。民主行动党协助赵家成立律师团队、发起司法复核、成功推动上诉庭推翻原判,也协助民事索偿并设立信托基金。法律责任虽未完全厘清,但最关键的事实基础已有共识,那就是死亡发生在反贪会羁押期间,与公权力使用有关。
当前的重点:制度改革与记忆工程
我们必须承认,现阶段的政治现实仍不容易让司法责任全面厘清。但这并不意味著转型正义之路应告终止。接下来的重点,不应止于个案的正义,而应进一步将此案所揭露的制度漏洞,转化为推动制度改革的起点。
当前,我们应将焦点放在三个方向:
1.推动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系统调查国家重大公共伤痕,包括茅草行动、513事件等;
2.在教育体系中引入历史与民主教育,让下一代公民理解国家治理中的人权与制度责任;
3.建立国家层级的公共记忆空间与纪念机制,如纪念馆、史料档案整理等,使历史成为制度改革的镜子,而非封存的伤口。
转型正义的挑战
马来西亚在落实转型正义的路上,面临三大现实挑战:
1.政治敏感性高:多数重大事件牵涉族群议题与国家安全,容易激起对立;
2.体制内部阻力:部分涉事官员仍在系统中,难以完全开放档案与调查;
3.社会共识不足:民众对该不该追究过去存在认知分歧,缺乏跨族群、跨世代的对话平台。
但这些挑战不应成为停止的理由。我们越不面对,就越无法前进。转型正义并非马上要对谁问责,不是为了清算政治对手,而是诚实地告诉社会:我们曾犯过错,我们正在努力修正,我们希望下一个世代不再承受这样的痛。
后记:和解不是遗忘,而是共同承担
有些人喜欢追问谁是凶手,但转型正义的重点不只是审判,而是制度上保障。
马来西亚未必适合德国那种服从即是有罪的彻底清算模式,我们必须诚实承认,马来西亚的社会还没有广泛的转型正义共识。许多历史事件仍高度政治敏感,涉及族群张力与体制角色。一旦启动讨论,很容易被右翼分子当作炒作族群政治的工具。但我们可以参考南非以特赦换真相的和解经验,用更务实的路径走向更稳健的转型正义之路。
我们距离完美的转型正义还很远,但只要我们不放弃,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著手,正义终究会来的。
转型正义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它考验一个国家的勇气,也考验一代人的成熟。它不只是要向过去交代,更是为了给未来留一个干净的交代。
十六年了。做为旁观者的我们是否能够更成熟的看待转型正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