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收到这个月的电费单了吗?有没有被吓到?说真的,笔者还真被吓了一跳。
收到电费单的那一刻,笔者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不是夸张,而是对那个令人瞠目的数字,实实在在地震惊了。
这期账单共两页,第一页是旧电费机制(tarif lama)下的用电记录,涵盖29天;第二页则是新机制(tarif baharu)下的计算,仅包含1天,也就是7月1日——新电价正式生效的第一天。表面看来合理,毕竟电费机制切换,总要有个分界点。
但问题出在“划分”的方式上。
账单上显示:旧机制29天用电为256千瓦时(kWh),7月1日这一天的用电却高达166kWh。合计422kWh,看似没错,但当用电被“集中堆叠”到新机制生效的那一天,整个电费计算就出现了让人极其困惑的结果。
166kWh一天,是个什么概念?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
一台1马力的冷气机,平均耗电功率约为0.75kW。若连续运转24小时,耗电量约为18kWh。也就是说,166kWh相当于9台冷气机全天候运转。这是极不寻常的住家用电情形。
更何况,笔者家中不过两口人,既没有9台冷气,也从未整天开冷气。过去半年,每月平均用电不过206kWh,换算下来每日用电约6.8kWh。怎么可能在7月1日这一天,突然暴增至166kWh?这等于平日的24倍。笔者进一步查阅国能公司App的用电记录,7月1日当天的实际用电为10.76kWh,与账单上所列数据天差地远。
或许,问题出在所谓的“切割算法”?
为了厘清疑问,笔者致电国能公司。客服的解释是:整月用电为422kWh,系统以6月30日作为电费计算的分界点,将前29天归入旧电价机制,剩下的166kWh则一并归入7月1日,即新电价机制的首日。
听来逻辑通顺,实际上却制造了数据扭曲的假象。系统并未依据实际每日用电量进行划分,而是采取“一刀切”方式,将月底剩馀电量整批归入新机制区间。结果是:7月1日当天的电费计算,并非基于当天真实用电量,而是以“422减去256”的差额为基准。
这不仅动摇了用户对账单的信任,更关键的是:新电价机制采取累进式阶梯计费,用电越高,单位电价越贵。若166kWh全数落入新机制的高阶计费段,用户的账单便会被“拔高”,承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住家用户会注意到吗?还真不一定。
现实中,大多数人看账单,只关注“总额”。要细查每日用电曲线、厘清电价转换背后的算法逻辑,并不容易,也没人愿意多费神。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制度透明度与公众信任。
用户期待
电价调整本身可以理解,无论是应对补贴改革、碳排放政策,还是燃料成本变化,电费浮动终究是市场机制的反映。但作为国家电力垄断单位,更有责任在政策转换期间明确说明逻辑、算法与可能带来的影响。若在关键过渡期出现混乱、不对等,或逻辑不透明的处理方式,即便是“系统设定”,对用户而言也已构成误导。
用户期待的是什么?
• 按每日用电量分段,每天用多少电,就照实际来算,而非“前段全归旧价、尾段全归新价”这种算法来搅浑水。
• 最重要的,是App和账单显示的要一样。不然,哪个才对?用户会慌的。
但愿笔者只是个别案例,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用户拿著电费单也从椅子上摔下来。
然而,若系统是以统一逻辑进行划分,那么可以合理推测,这并非孤例。只是许多人未必察觉,或不愿深究。电费机制既已调整,若基础算法本就含混不清,那接下来的每一份账单,都可能掺杂让人“看不懂”的部分。
每个月缴付的电费,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对能源使用的映射,也反映了国家公共服务的可信度。电力是公共资源,账单则应是通往信任的桥梁。
作为用户,我们并不抗拒改变,但希望改变是建立在清晰、透明、合理的基础上。尤其在电价机制转换的敏感时期,更应讲求精准说明,而非留下令人满头问号的灰区算法。
电费单的数字,不该是谜题,而应该是明白账。
——以上,是笔者重新坐回椅子后,写下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