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通胀肆虐,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谁还在疯狂买名牌包?
坦白说,我一直对优雅经典的奢侈品牌情有独钟。尤其是香奈儿(Chanel)的手袋,曾是我梦想的象征。但也因为珍惜每一分钱,我直到35岁后才买下人生第一只Chanel。此后陆续也收了几款Dior和LV。我以为这样的价格,应该会在服务与体验获得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然而,现实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
疫情过后,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奢侈品牌店门口常年大排长龙。但排进去的,不一定是尊荣体验,而是一场“你要就买,不买就快走”的冷暴力。
我曾到访欧洲某LV旗舰店。一进门,冷气扑面。但人情更冷,无人接待,也无人介绍。开口问了三次饮用水,才换来一杯半温不冷的清水,仿佛喝水也是种罪过。整个购买过程像是在自助贩卖机丢了几千欧元,却连一个真心的微笑都收不到。
你以为这只是个别门店的个案?错了。在Chanel和Hermès,我甚至感觉连“人”都不太像了。一进门,就被头到脚扫射评估。明明穿著得体、谈吐有礼,却感觉像在乞求对方赏脸看我们一眼。
那一刻,我反问自己,我是顾客,还是罪犯?我是为品牌买单,还是来受羞辱的?
当然,不是所有奢侈品门店都如此。比如在马德里一家LV店,遇到的店员便极为亲切,还主动分享品牌故事,哪怕我最后并没买东西。但这般体验,已变成稀有例外。
奢侈品牌不仅每年不断涨价,服务却一年比一年差,尊重也一年比一年稀薄。购买他们到底还值不值得?
我的遭遇,其实只是全球奢侈品市场裂变的一个缩影。
据BMI(惠誉旗下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奢侈品正在迈入一个增长放缓的时期。疫情过后的报复性消费退潮,美国、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普遍下滑。2025年到2026年,美国家庭支出年增长只有1.7%,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增也从8.4%滑落到3.7%。
受影响最大的,正是我们这些愿意省吃俭用,咬牙买下人生第一只奢侈品的向往型消费者。我们不是顶级富豪,但曾是LVMH、Kering等集团最庞大的主力市场。
逆势成长高端品牌
相反,Hermès、Cartier等超高端品牌则在危机中逆势成长。对他们的客户来说,经济周期只是股市的起伏,买个包,换块表不过是日常。这让整个奢侈品市场出现了M型分化:有钱人继续买,咬牙买单的中产阶层却开始质疑,我真的还需要为这种体验买单吗?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的崩坏,从来都不是因为贵,而是因为不值得。
曾几何时,奢侈品代表的是极致工艺,贴心服务以及对客户发自内心的重视。而如今,很多人开始醒觉,这些价格越来越像是被营销包装出来的幻象。
服务品质下降,员工傲慢无礼,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一夜爆红的“顾客被羞辱”影片,比任何一支官方广告都更有杀伤力。而且,这些真实分享正在快速侵蚀品牌的公信力。
奢侈品正在面临著一场消费价值观的转型。BMI报告指出,当代消费者正以五大趋势重塑奢侈品定义:极简主义、道德意识、社会责任、二手流通、以及深度体验。
新一代买家在意的不再是标志大小,而是品牌是否可持续,有道德良知,真正与客户建立起“人”的连结。
身为中产,我们从不奢望被宠上天,只希望在花掉三个月薪水时,至少能被当成“顾客”看待。
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场对自我努力的犒赏,对身份认同的寄托。当一份犒赏变成一场羞辱,这份奢侈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写到这里,我仍然喜欢我所拥有的包包,但我开始更谨慎地思考购买奢侈品牌的初衷。
如果连最忠诚的消费者都逐渐失去信任,奢侈品牌终有一天会孤独地站在橱窗里孤芳自赏,落得无人再愿意买单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