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任治荣先生的〈团结政府,真的是现实选择吗?〉一文,我感到遗憾,也深感有澄清的必要。文章中一些观点,似乎将马来西亚复杂的政治现实简化为理想主义叙事,因此我希望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出发,回应其几项核心误区,作为理性辩驳。
一、政治现实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沉重责任
任公文章选择性地援引德国为例,却忽略了两国在制度成熟度与民主文化上的天壤之别。德国有深厚的宪政传统与多党合作机制,而马来西亚在2022年面对悬峙议会、政权真空的时刻,制度建设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
若真照德国模式,慢慢来、先谈好文件再组政府,恐怕我们早已陷入更深的政治僵局与经济危机,错失稳定与复苏的关键窗口。希盟与国阵的合作,是在非常时刻所做的非常选择,不是为了权力分赃,而是为了国家转型保留一个基本稳定的舞台。
我们理解民间有疑虑,合作对像中有过往恩怨,但正因为如此,合作本身就是和解的尝试,是跨越旧政治裂痕的起点,也为未来建立多元协商文化铺路。改革如果不能纳入现实权力结构的考量,那就永远只是写在纸上的口号。
二、志工不是政府,感动不是制度
任公文中将马华志工团在雪灾期间的表现拿来对比雪州政府,意图营造“政府无能,民间伟大”的印象,这是典型的类比谬误。行动党的Unit Tindak同样在第一时间投入灾区,而政府的角色更不仅是到场帮忙,而是调度资源、统筹协调、建立机制。
从交通部长陆兆福和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联合奇瑞(Chery)、Carsome、Carro、成功集团(Berjaya)等车企借车给灾民代步,到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协调心理辅导资源,说明政府在制度层面的动员能力,即便不完美,但体现了政府的担当。
我们尊重马华志工团的付出,但不能将自费这一行为神圣化为唯一种需要民众膜拜得道德标准。志工的善行可敬,但制度才是社会公平的保障。真正有治理能力的政党,不是看谁喊得大声、谁感动谁,而是看谁能在危机中动员、在混乱中调和、在制度上改善。
三、理想不等于愤怒,改革必须面对复杂
当年在野时期,行动党的语言风格确实更激烈,那是为了在高压体制下争取空间及自由。但如今身处政府,我们深知责任远比口号沉重,因此更倡导成熟理性的政治风气,呼吁告别政治语言暴力。
对行动党与团结政府的批评,我们从不回避。事实基础的质疑,我们欢迎;但断章取义、道德勒索、双重标准的论述,我们有责任澄清。民主深化不靠怒气驱动,而靠持续的监督与务实的制度推进。
说到底,推动制度改革需要时间与协商。国会服务法令、选举改革、透明拨款、废除恶法等我们不是没有做,只是还没做完。若不能接受过程中的取舍与节奏,便全盘否定改革努力,这是一种近乎洁癖式的理想主义,最终可能伤害的,是民主本身,受害的也只是人民本身。
四、我们没有改变,我们在改变国家
行动党没有背叛理想,我们只是换了更沉重的位置。我们没有变得保守,我们只是更深刻理解,在多元社会中推进改革,需要更多智慧、韧性与妥协。
我们仍坚持反对极端种族与宗教政治;我们仍争取公平机会,推进经济正义;我们仍相信制度改革是国家脱胎换骨的唯一出路。只是如今,我们选择在体制内面对现实,而不是在体制外空喊理想。
如果你相信改革必须纯洁、不可妥协,那你可能永远等不到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因为真正能推动社会前进的,往往不是站在舞台上喊得最响亮的人,而是走入复杂现实、扛起责任、在妥协中坚持信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