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塞节,是纪念佛陀诞生、成道与涅槃的日子。佛陀虽已涅槃,但其法身常住,可以透过现代的语言与方式,继续引导众生。

人工智能(AI)蓬勃发展,而AI已经悄悄走入寺院,登上法座。

在日本京都的高台寺,就有一尊名为“Mindar”的机器人观音。Mindar的外形与观音菩萨非常相似,拥有人造肌肤的脸部、手臂和肩膀,高195厘米,重60公斤,能够转动、眨眼,拥有温和的表情,会微笑,能通过语音合成系统向听众讲经说法。

不丹的中央寺院正与日本京都大学共同开发一款名为BuddhaBot Plus的AI佛教对话系统,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和佛教经典内容,能够与用户进行互动,解答佛教问题。

此外,中国平安集团开发的“如释”App,内建超过8万个佛教术语解释,涵盖经典解说、图文音视频与问答功能,让佛教初学者也能按图索骥,快速入门。

另外,苹果ios平台亦有一款“AI佛陀—机械佛时刻陪伴”的应用程序,结合了AI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提供个性化建议。

佛教讲“善巧方便”,指的是灵活地运用种种工具和方法,引导众生趋向觉悟。若两千年前的佛陀可以因材施教、随机应化,我们今日亦可借助AI,以更贴近现代的语言和方式传播佛法。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AI佛教平台的普及,除了弘法,也悄然成为促进现代社会心理健康的工具。正念练习、慈悲观修持与禅修引导,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有助于减轻焦虑、改善情绪调节与提升心理韧性。当AI将这些佛法修持方式转化为互动式语音、视觉化体验或随身禅修App,不仅能提升年轻人接触佛法的兴趣,也间接促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

这些AI平台虽不是真正的“觉者”,但确实在传播与解答佛法上相当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尤其是在快节奏以及高压的社会环境中至关重要。未来,我们或可探索将AI佛教元素融入心理健康照护领域,例如孤独症儿童、焦虑障碍患者可透过虚拟慈悲观练习,或正念呼吸引导获得情绪支持与心理疏导。

在国际层面,AI可助力佛教实现“智慧全球化”。不同国家的佛教组织借助AI翻译平台,实现佛教经典的多语同步传播。例如在台湾,佛光大学与IPVEO科技携手打造AI多语学习平台,运用AI翻译与语义识别技术,将佛教经典即时转译为多国语言,消弭语言隔阂,推动佛教教育走向国际化。

在诸如大马的多元文化国家,AI能协助突破文化认知障碍,使佛教精神更易被理解。例如,我们可以结合AI生成的禅修引导、呼吸训练与正念提醒,让现代人从减压与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入佛法,逐步走向更深层的心灵觉察。

对于年轻一代,AI更可结合游戏设计、视觉艺术与元宇宙体验,让佛教不再是遥远高深的信仰,而是可亲近、可参与、可感受的智慧生活方式。

大马拥有很多佛教慈善组织与青年团。佛教同仁可以善用AI跨界合作,推动智慧佛教AI平台的建设,提升线上法会的传播力(如自动生成字幕、多语种佛经解说),借助AI生成短视频、图像化开示与生活化修行提示,吸引Z世代主动接触佛法。

然而,在运用AI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设下防护栏。佛教提倡“正语、正念、正业”,AI所生成的内容必须受到审慎把关,避免断章取义、语义偏误,甚至成为被商业滥用的工具。同时,我们必须同步培养民众辨识正统佛法内容与AI生成资讯的能力,确保人们在数位时代有足够的数字素养。

笔者深切觉得,即使AI再先进,也无法取代一位真正修行人的身教与德行。

这是因为佛法的根本在于心的体证。AI可以演绎经文,但却无法体会“空性”与“慈悲”的深意。

因此,AI的角色只是辅助而非取代僧团,是弘扬佛法的媒介,而不是佛教精神的主体。

卫塞节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回归佛陀的觉悟之道。

如《法华经》所言:“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我们应学习佛陀当年的智慧,以当代的因缘和契机引导众生。

AI佛教应用的普及,除了弘扬佛法智慧,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心理健康、促进数字素养与构建更具慈悲关怀的数位空间。

唯有以佛法为舵、以AI为桨,我们方能携手走向觉醒、慈悲与智慧的彼岸。

谭政宗

医生,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