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教育部日前宣布,自2025年4月21日起,全国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国立师资培训学院与大学预科学院的学生,皆须在校服右胸佩戴一枚指定规格的国旗扣章。表面上看似一项推动爱国教育的措施,但深入检视,这项政策从理念、时机到执行细节,无不暴露出昌明政府施政上的浮夸与混乱。
真正的爱国,简化为一枚徽章扣贴在胸口的形式主义是多此一举。若学生对国旗意义和建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却被强制配戴徽章,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一场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的低质政治表演。
仓促上马,资源错置!
这项政策官方于3月24日发文,却要求在4月21日全面落实。期间不到一个月,又正值开斋节前后,各校行政人员、教师与家长须为一项原本不存在的指令奔波,仓促程度令人咋舌。
当全国教育体系仍面对师资短缺、校舍老旧、学生程度赶不上时代变迁等真正的挑战时,政府却选择优先推动一项象征性的政策,令人质疑其施政重心是否已严重偏离教育本质。
全国订单,谁得利?
根据教育部通令,全国每位学生将获得两枚免费扣章。以全国公立与资助学校学生数目估算,意味著至少800万枚扣章须在短时间内设计、生产、包装、分发。这笔庞大的政府支出是否经过公开招标?涉及多少供应商?采购价格与流程是否透明?
当一项“爱国政策”背后牵扯如此可观的资源与商业利益,却无任何问责与说明,就难怪民间质疑这是否是假爱国、真图利的政治操作。
副部长黄家和立场
据悉,此政策早于2024年2月的内阁会议拍板通过。身为教育部副部长、同时是少数代表华社的成员,黄家和是否提出任何异议、建议或顾虑?还是选择沉默?
如今政策已成争议焦点,社群媒体民怨四起,尤其在华社家长群体之间反弹剧烈,黄副部长却迟迟未见表态。是支持?反对?还是选择装聋作哑?
面对质疑,黄家和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他是否曾在政策成形过程中尽责把关,还是放任政策草率通过?
不只是安全问题,更是行政灾难的前奏
除了理念与程序问题,政策执行的现实面也令人担忧。
目前市面上多数徽章采用压克力与金属扣针设计,需别于学生制服胸口。对年幼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在日常追逐奔跑间极可能导致刮伤、刺伤,甚至发生松脱而误伤同侪等安全意外。若未来真的有学生因配戴徽章而受伤,责任由谁承担?
再来是实施细节过于繁琐,潜在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官方指南,扣章必须佩戴在右胸、对齐名牌,且不得修改、装饰或与其他配件混搭。但我们要问:谁来负责监督?老师是否需要额外花时间每天检查调整?若扣章遗失或损坏,谁负责补发?是否要由家长自费?学生若未配戴会否被处罚?这会否导致不必要的压力、比较甚至歧视?
这些极有可能发生的实务问题,至今官方并无明确交代。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先准备好就昭告天下,然后走一步看一步,等事情发生了才来寻找对策!
还教育一份真心诚意
我们支持爱国,但不认同形式主义;我们尊重国旗,但拒绝将其认为政治表演的工具。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价值,愿意为国家的未来付出;不是用一枚徽章来统一服饰,把学生变成政治的表演道具。
爱国,不应止于胸口的扣章,而应根植于心中的信念;
政策,不该沦为表演道具,而应建立在理性与良知之上;
教育,不该只有符号象征,而应该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有建设性的爱国教育,而不是动员全国只为一枚扣章的政治行销。教育部应立即说明这项政策的采购流程与财政来源,副部长黄家和更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交代立场,回应民间质疑。
马来西亚要培养的,不是服从整齐的“徽章一代”,而是有思辨力、有判断力、真正理解国家意义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