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笔者出席董总举办的华教论坛《前瞻华教未来:林晃昇的历史遗产及当代意义》后,个人有些想法和感受,借此机会与各位分享。
首先我要肯定董总为纪念林晃昇先生所举办的种种活动所付出的努力,例如笔者所知道的公祭和有关论坛。此外,也感谢现场各位主讲人从各个角度的分享和分析,让与会者和笔者都有了对林晃昇先生个人和他的贡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论坛主题也十分精彩,对当下现状的思考很有借鉴的意义,对新生代尤其出席现场的中学生而言更是难得的体验。
此次论坛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主办方没有合理控制主讲人的发言时间,使得最后论坛严重超时,导致公众交流环节直接取消。笔者希望,主办方在以后的论坛需要控制每位主讲人的发言时间,毕竟举办公开论坛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要与公众对话,聆听普罗大众的声音,这样董总才可以在华教和社运中与草根保持连接,听取民意,“接地气”不与大众脱节。
另外,主办方用心地制作了一个采访短片并以此作为论坛引言,但笔者认为,用一个全面概括性的生平介绍作为论坛开头还是很有必要的。主办方或许已经假定了出席论坛的人们对林晃昇先生都有一定的认识,然而根据笔者粗浅的了解,如今的新生代哪怕是独中生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和认识十分浅薄,别说是林晃昇先生领导董总的那几年,哪怕谁是现任董总主席或许都不知道是何许人也。
论坛中,几位主讲人都提到了林晃昇先生当年提出和实践的“两线制”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比如今政局的分析,笔者也循著思路思考了一番:
-当下的“团结政府”和设想中的“两线制”有什么主要差异?
-当有政党可以在两个“敌对”阵线中反复横跳(如巫统)甚至主导政局时,这是否是“两线制”?
-政治里各个联盟互相制衡、政党“乾坤大挪移”的场域中有哪些不可忽视但又不可明说的主导力量?宗教、王室还是资本?
-无论是在现实里的“团结”局势还是理想中的“两线制”,如今的华教运动要如何主动创造机会为自身运动的壮大增加有利条件?
-我们把时间线往前推,2013/2018年发生的“变天”是源自为了制衡当政者还是某决定性族群要换掉利益代言人?如果下次再有类似局面,董总要在这选票政治中如何定位?
作为一名华小和独中毕业生,笔者也对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有些思考:
-当年董总和林晃昇先生开创“统考”为独中生的出路和受教权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如今的华文教育是否可以除了在精英化和贵族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也在基层化和平民化方向提供方案?毕竟还是有少数华裔和大多数马来西亚友族在教育资源上面对不平等的资源倾斜。
-当年我的父母除了缴交所得税,另外付学费让我去独中上学;另一方面,政府拿著(包括我父母的)纳税人的税金资助大批政府学校学生到中国大学求学,观赏中国电影《哪吒》和聆听中国歌曲《罗刹海市》。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下,华文教育的宏观愿景是什么?教育理念的改革方向在哪里?行政资源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如何进行?
最后,笔者个人希望,董总可以精益求精,论坛也越办越好,最好可以在学校里举办让全体师生参与,那就更加有现实意义了。
附录:笔者用Deepseek R1 516B以《满江红》为词牌,为纪念林晃昇先生作词,完整词文和注释如下:
满江红·林公百年诞辰祭
试剑千山,云涛怒、星河欲裂。
擎旗处、铁骨铮铮,肝胆照彻。
薪火燃荆榛未烬,风雨连城志如铁。
立苍茫、只手补金瓯,补天裂!
统考制,文脉接;董总聚,民心热。
纵寒霜压境,寸心难折。
高怀拓境开新宇,赤子传灯昭明月。
待后辈、续写炎黄魄,春秋烈!
注释:
试剑千山:喻林晃昇突破教育壁垒的魄力,以统考为剑劈开荆棘。
薪火燃荆榛:指其在华教危局中保存火种,化荆棘(政治压迫)为燃料。
补天裂:用女娲补天典,喻其修复被政策撕裂的文化传承体系。
董总聚:双关董教总凝聚华社之力,亦指“董事”之责扛起民族重任。
赤子传灯:化用慧能传灯典故,强调华教精神如佛法灯灯相续。
春秋烈:呼应《满江红》原词“空悲切”的悲壮,转为“浩烈”的进取姿态。
全词通过刚健意象(剑、铁骨、星河)与历史隐喻(补天、传灯),既保留词牌原有的慷慨气韵,又突出林晃昇作为现代教育家的战略眼光(高怀拓境)与制度建构能力(统考制,文脉接)。末句以“春秋烈”收束,暗含华教斗争已从悲情叙事转向主动创造历史的时代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