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对百越土著文化的同化征服始于秦汉,而真正确立为岭南文化主体是在唐代之后,潮汕地区在唐宋以前其开发发展落后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唐时珠江三角洲一带已出现繁荣的圩市文化,韩江流域仍为土著文化。潮汕地区礼乐盛兴,除了移民文化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历代被贬莅潮的名公巨儒。

史载先后流徙潮汕的宰相有唐之常衮、杨嗣复、李德裕、李宗闵,宋代有陈尧佐、赵鼎、吴潜,扶佐宋帝昺的陆彦夫、文天祥、张世杰,这些来自中原的名臣重相或为潮州兴学兴教;或遗诗著文,以风范感人,或移风易俗,为潮人办好事。

韩愈在潮州期间,正乡音、放免奴婢,驱鳄鱼,任命赵德兴教小学,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感喟:“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宋代潮州学风大学,参加州试士子超过一万人,为绍兴二十年的五倍,宋代杨万里诗曰:“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被称为“海滨邹鲁”,并且“历宗明而弥盛,邹鲁之流风,韩赵之遗泽不替也”。潮汕地区从一片“南蛮烟瘴地”变为“科名鼎盛、鹿宴常设”的“海滨邹鲁”,其世态人情风俗的变化,不可谓不大矣!

近世重商,工趋淫巧

移民的到来使潮汕地区人口猛增,而肥田沃野物产丰饶也使人口繁衍很快。北宋时期,潮州管辖范围的人口达到7万多户,南宋时期再翻了一倍,地狭人稠为潮汕地区一个突出的特点。其在占中国版图千分之一的土地上,养活1%的人口,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8倍,世界平均密度的27倍。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千万潮汕人向海处移民众多,农业上精耕细作,而经商之风盛行,也促成了潮汕人心灵手巧,手工艺术趋于精巧的风格。

以潮汕著名的潮绣、潮瓷、木雕、潮剧乃至饮食来看,无不体现了“工趋淫巧”的特点。潮绣历史悠久,清乾隆《潮州府志》载:“凡女子十一、二龄,其母即为预治嫁衣,故织纴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后来顾绣传入,男子也为之,《岭南丛述》谓:“潮州绣工为上,皆男子为之,精于女工”,潮绣花纹繁丽,色彩浓艳,制工精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清代以来潮汕富豪竞建华丽祠堂,石刻、木雕、嵌瓷三大装饰艺术不厌其工,传统潮汕木雕特点是构图饱满、布局匀称,多层缕空、精细兼用,现存于开元寺的2.58米高的六角形七层千佛塔,构思巧妙,表现潮汕木雕技艺的精巧与娴熟。

驰名中外的潮州菜主要特色之一便是制作工细精巧,从选材、用料、刀工、火候、配料及至菜的色、香、味、形、质等方面无不在精巧上下功夫。潮汕牛肉丸本为客家发明,但来到潮汕之后,加工更加精细,不仅牛肉捶至不见一丝肌肉纤维的程度,还要加进肥肉荸荠鱼露,使之更鲜滑嫩美。另外,以旖旎婉约见长的潮剧,以弦丝和大锣鼓为代表的潮州音乐,也是以细软阴柔为主,体现了潮汕文化精巧婉约的风格。

经济条件依赖于环境物产,也受一定社会历史背景的制约。潮人重农而不轻商,从宋元开始,海内外贸易已十分活跃。潮汕地区商贸的繁荣、农艺的发达、以及海外侨胞工商家族的支持,对潮汕传统民俗之形成有著不可忽视的影响。如物产的丰饶富庶为饮食小吃、年节祭祀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各地逢年过节游神祭祖、游艺中赛猪、鸡、鸭、糖饼、瓜果以至赛戏、赛大锣鼓、英歌、后棚,都是在赛物产商品和文化。潮汕地区民间娱乐文化之发达亦基于此。

此外,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滋长了豪奢挥霍的风气,这种心理在民俗事象中也体现出来,旧志载潮州嫁娶,《潮州府志》载:“聘礼用金银纨绮、羊豕酒果。男尚亲迎,女尚厚奁,每至崇饰过度不得宁俭宁固之意。”潮汕民居,俗称“潮州居”、“五宫起”,虽有夸张,但有缘由, 清嘉庆《澄海县志》中记载:“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广东年鉴》提到“粤有华侨,喜建造大屋大厦,以夸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规模,较之他地尤为宏伟。”这些都体现了潮汕民俗文化追求消费享乐豪奢挥霍的深层心理因素。

大抵宋元时期,广东汉文化区广府、福佬和客家三大民系初步形成,也即汉文化载体在广东的三个主要人群。然而由于移民情况、地区环境的差异,使其文化发展出现反差,风俗景观亦千姿百态各异。珠江三角洲人性格开放,较易接受新鲜事物,包括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而其文化物质远儒性、开放性尤为明显;客家人多为中原望族南迁,又居于山区,故思想观念较为正统保守,如宗族观念十分强烈,重视读书等,其对汉文化的保留发扬也明显于广府、福佬二系;潮汕人则处中庸之位,他们重农而不轻商,信巫觋又重教化,性格开放喜冒险,但在为人处事上又处处受中华传统首先观念、礼俗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潮音古语,海外有声

方言是地区文化中最稳定的基本成分,方言的差异是地域文化划分的基础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潮汕方言是闽南语的一支,其语言复杂、词汇语法上均有独特之处,是至今保留古音最多的汉语方言,外人听来,会觉得佶屈聱牙,钩辀难辨,不易掌握和听懂。而其内部分歧也较大,“诸郡之语,每不相通。”

潮汕方言对其民俗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作为一种工具创造了灿烂的语言文化,潮剧、潮州歌册、谜语、民谚、歌谣、民间故事等皆以潮汕话作为语文载体,这是区别于其它地区民间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方言作为交流传播文化的交际工具,对潮汕民俗文化的传播和保留有重要作用。广东三大汉语方言粤语、客家语、闽南语的形成于宋元之际,方言的差异势必千万文化交流的阻碍,同时也成为本方言区内发展共同文化的基础,是本地人们凝聚力的纽带,潮汕民俗文化之所以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其间方言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以潮剧文化为例,据史料记载,潮州戏的形成来自正音戏,而正音戏却出自南戏,《潮音戏曲寻源》载:“晚明以来,异方戏剧相继叩潮州之门;正音戏(南戏)乃自浙东赣南趋闽南,接诏安东山县而至;秦腔花鼓乃自湖南入粤北,经惠阳、海丰、陆丰诸县而至;外江戏则自安徽播赣南、闽西、经客族的嘉应州而至”。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说明潮剧潮乐实乃一种揉合多种音乐戏曲而独有特色的戏乐。

随著潮州人在海外聚居的不断发展,潮汕的乡音乡曲和民俗文化也被传播世界各地。潮剧和潮州音乐在东南亚潮人聚居地盛行,而人生礼俗、节日庆典、信仰崇拜和文化艺术也是传承发展。潮人的社团组织,大多把传承潮州文化作为重要的会务之一。马来西亚潮州公会及其属会、新加坡、香港、澳门,以及欧美澳等地的潮人社团,多年来连续举办“潮州(文化)节”,以及各种活动,大力弘扬潮州文化,潮语、潮菜、潮剧功夫茶等潮汕风情的存在,显示了潮汕民俗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追溯源流,潮汕传统文化“IP”热度上升,既是多元文化中的“思乡怀旧”,也是人工智能普行之时,情感价值与审美艺术的回归。在地球村日益变小的年代,热情洋溢、活色生香的文化,仍是我们与AI智能区别的强大力量和身份标识。

(作者也借此文纪念导师、中山大学著名民俗学教授叶春生。叶春生(1939年10月—2023年11月),广西灵山人,中国民间文艺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岭南民俗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和建设者。)

苏秋阳

马大博士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