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在政府医院看诊,目睹了令人感慨的场景。在缴费柜台前,我看到三位年长者因无法完成电子支付而陷入困境,其中一位甚至因忘记密码,被柜台服务员冷脸相待。这是因为政府医院如今强制要求病人通过扣账卡或信用卡支付医疗费用,完全不接受现金交易。因此,这些长者只能向我借用扣账卡解围。这让我不禁思考,电子支付的普及在执行中是否忽略了一些人的实际需求?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数码经济转型,电子支付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现金交易。从超市购物到缴付账单,电子钱包、扣账卡和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因其便利性和高效性被广泛接受。政府也在《2021年数码经济蓝图》中明确提出,于2022年10月起,推动无现金支付的全面落实。然而,这种大刀阔斧的数码化改革,对于年长者、低收入群体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笔者的亲身经历正是缩影。对于一些年长者而言,他们并未适应电子支付的操作方式。许多长者没有银行卡,甚至连银行账户都未开设。即使有卡,一些长者也可能因为不熟悉密码或担心操作失误而不敢轻易尝试。
对于经济弱势群体来说,银行账户的开户门槛更是让他们难以跨越的障碍,而一些偏远地区居民也因网络覆盖不足而无法使用电子支付。这些人群在数码化浪潮中被边缘化,成了无现金政策推动过程中的“隐形受害者”。
此外,一小部分的柜台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缺乏人性化关怀。在笔者经历的场景中,那位忘记银行卡密码的长者不仅没能获得帮助,反而遭到了服务员的冷眼相待。无现金支付政策的推行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如果连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与关怀都无法体现,所谓的“进步”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强制电子支付并非唯一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例如,中国虽然是全球电子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但却明确规定现金仍是法定货币,任何商家或机构拒收现金都是违法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甚至在2023年展开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处罚拒收现金的商家。这种包容性政策既保障了弱势群体的权益,也为社会数码化转型提供了更稳健的路径。
与之相比,大马在推动无现金支付的过程中则略显急切。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已全面拒绝现金交易,但针对现金支付者的权益和处理方式却有所不足。
政策执行应包容和灵活
因此,要让无现金支付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政府必须在政策执行中体现更多的包容性和灵活性。首先,政府部门应为不熟悉电子支付的人群提供替代支付方式,例如保留现金支付选项,尤其是在医疗、交通等基本服务领域。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安排专人协助年长者或弱势群体完成电子支付,帮助他们逐步适应数码化的支付方式。此外,政府部门应加强柜台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对特殊群体的耐心、包容和服务态度。
政府应意识到,在迈向数码化的道路上,社会的公平和技术的发展必须平衡推进。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包容不仅是政策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社会是否真正文明的体现。电子支付是未来的趋势,但电子过账不该强人所难。只有在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权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国家的数码化转型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