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真袜子”事件,今年的清真认证风波都在提醒我们,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宗教并存的国家,如何处理宗教议题并维持社会和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的政治与种族和宗教议题始终紧密交织。1969年的“513事件”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避免族群冲突进一步加剧,政府推出了“新经济政策”(NEP),通过经济优先政策试图改善马来族群的地位。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族群间的经济不平等,但同时也使种族议题成为政治竞争的重要工具。
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宗教敏感度无疑需要得到重视,但如何处理这些敏感问题却至关重要。以去年KK便利店因“清真袜子”事件遭遇抛汽油弹为例,这种过激行为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社会不安,也可能导致外资撤离,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其煽动情绪,不如通过合理的法律途径来解决争议。
然而,我们看到一些政治人物在此类事件中通过煽动情绪和散播恐慌来博取政治资本。虽然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提升个人或政党的影响力,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反而可能撕裂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通过制造假想敌人来推动政治议程,这在马来西亚长期的种族政治中屡见不鲜,但这一手段显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清真认证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和法律手段解决,而不是借助社交媒体情绪化操作使问题升级。
KK便利店风波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政府和社会必须认识到,情绪化和政治化的操作只会加剧社会分裂,而合法与理性的解决方式才是团结社会的关键。马来西亚的政府应当通过切实的民生政策来回应民众关切,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就业环境、推动社会公平,确保每个族群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尊重,进而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从历史上看,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态长期陷入种族与宗教的泥潭。无论是“新经济政策”带来的争议,还是近年来频繁爆发的宗教敏感问题,都表明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政治中仍有广泛的生存空间。然而,真正的社会进步需要超越种族与宗教的界限。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应该以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核心,而不是通过制造敌人和散播恐惧来获得政治支持。尊重多元文化与合法治理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际行动,让每一个族群都感受到公平与尊重,才能为马来西亚的未来铺平道路,走出历史的循环,迈向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