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进入学校考试季,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时刻。然而,社交媒体上频现学生在试卷上胡乱作答、交白卷甚至书写不礼貌答案的现象。这些行为不仅令批改试卷的老师心寒,更凸显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漠视态度,反映了学习态度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考试缺乏重视的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现象并非马来西亚独有,但马来西亚的教育现状值得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报告,马来西亚学生平均在校时间为12.5年,但实际学习时间仅为8.9年,远低于越南学生的11.7年。此外,42%的大马五年级学生未能掌握阅读能力,高于同收入国家34%的比例。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教育体系的深层次问题,也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成果的低落。
尽管课程大纲、教学环境和师资条件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却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正如俗话所言,“硬拉牛上树”注定徒劳无功。如果学生缺乏学习意愿,再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也难以显著提升教育成果。
面对这样的困境,教育部近年来采取了积极行动。例如开心学习(fun learning)、“21世纪”(PAK21)教学法等,旨在建立和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4M),即阅读、书写、计算和推理能力,专注培养学生人格和品行,并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打造更有意义和有趣的学习文化。
然而,这些努力的持续性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家长不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即便是再完善的政策也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愿意学,是教育界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教育的责任不应仅落在教育部或教师身上,而是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的使命。最理想的是,教育部制定政策并提供资源,教师实施教学并因材施教,家长督促并关心孩子的学习,学生则需积极学习,四方齐心协力,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
教育是国家的根基,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决定教育成效的核心因素。在全球化竞争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仅依靠优秀政策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家校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更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