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年末水灾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今年受灾人数已超过14万人,灾害范围从传统的东海岸扩展至全国多个州属,显示水灾的威胁正在全面加剧。气象局的预警更令局势雪上加霜,预计未来两周将有新一轮强降雨袭击全国。

尽管年复一年,水灾问题依然难以根治。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非单纯的自然条件限制,而是长期存在的政治短视和治理不足所致。历届政府在应对水灾时,通常更关注灾后的短期补救措施,而忽略了治本的防灾规划。政府常通过分发物资、设立救灾中心等行动来减轻民众的即时苦难,但这些措施无助解决河道阻塞、排水系统老化及土地无序开发等深层问题。这种“治标不治本”的作法,固然能暂时舒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却使得问题在每年灾季到来时反复上演。

此外,治水工程的复杂和长期性,与政客的短期利益导向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大规模水利项目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可能历经数年甚至十馀年才能显现成效。在政治氛围以即时可见的政绩为导向时,治水项目自然很难获得优先考虑。相比之下,灾后的救济工作,既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亲民”形象,又能通过媒体迅速传播,成为赢得选民支持的有效手段。

因此,无论政府更迭,治水问题总是被搁置。

治水工程的重要性不仅限于防灾,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年复一年的水灾,不仅导致居民财产的直接损失,还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商业活动造成持续性影响。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而频繁的水灾将拖累国家竞争力,削弱投资者信心。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未来必须在治理思路上实现根本转变。团结政府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第十三大马计划中,治水项目应被视为国家优先事项。政府需成立超越政治且专业化的跨部门治水团队,整合资源,制定全国范围的综合治水规划。规划不仅应聚焦现有问题的修复,还应著眼于未来风险的预测与防控,例如提升河道疏通频率、扩建城市排水系统和建造更多蓄水设施。

治理变革

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立法,加强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监管,确保生态系统能发挥防灾功能。此外,先进科技的引入也能提升防灾效率,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降雨预警系统,为决策者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

我国的水灾治理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和资金投入,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无论政局如何变动,治水工程都应摆脱短期政治利益的束缚,成为真正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让年末水灾成为历史,而非年复一年的噩梦。

谢委谒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