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加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近期采取了罕见的大动作,推出了一系列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于9月24日在国务院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多项刺激政策组合,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统一二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等。这些措施旨在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并提振房地产市场。

其次,中国官媒在9月26日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为央行此前的政策举措背书,同时也为更广泛的经济刺激方案提出了指导方向。会议提出将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出将进一步降准降息、调整房地产政策等,并声言要“提振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推出针对性措施。例如,上海、四川、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发放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需求,以迎接“十一”黄金周。

这些政策的推出反映了最高层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知出现重大转变。9月召开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政治局会议打破了惯例,显示出高层对经济困境的紧迫感。同时,与过往对经济总体评价为“回升向好”、“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不同,会议纪要更明确提及了“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不仅如此,习近平在9月底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也罕见地直言当前中国“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局势。

这种对经济形势描述的显著转变表明,在负面经济预期频出、且5%年度增长目标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北京可能意识到经济问题的严重性。

从这一周的情况观察,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低位反弹;以及“十一”假期初步公布的消费数据也显示出今年的消费情况同比去年出现增长的迹象。像海底捞、奈雪的茶等餐饮企业的销售增长,以及景区门票、民宿预订、航空客运量等旅游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反映了新政策对长假经济活动有催发乐观消费情绪的成果。

然而,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当前这波新政策只是应对经济困境的起步,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深层结构性问题,包括:政府过度干预抑制市场活力、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致使民众消费谨慎、房地产市场失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沉重等。解决这些根本性问题需要更全面、深入的改革措施。因此,仍需关注后续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效果,以评估中国能否有效应对这些长期经济挑战。

政策变化关键因素

不过,值得保持谨慎乐观的原因是,此次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与2022年底突然终止“动态清零”政策的决策模式颇为相似,多数分析认为最高层态度的转变很可能是驱动这一系列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并且在经过政治局会议的“加持”之后,预料这种政策转向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此外,中国政府选择在“十一”假期前发布这些刺激经济的消息是聪明之举,不仅有助于透过提振股市来释放乐观的消费预期,还巧妙地利用七天长假休市来缓解股市过热的风险,又能观察假期经济走势,为后续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

无论如何,这次政策调整标志著中国经济政策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策的走向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各方都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调整会对中国及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邓世轩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法学硕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