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施打新冠疫苗已经是新常态之一。人与人之间交涉时的开场白,除了我们熟悉的“吃饱了吗?”,也增加了一个大家相互嘘寒问暖的问题──“你接种疫苗了吗?”。在马来西亚,除了我们熟悉的几个新冠疫苗品牌,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家药剂监管机构(NPRA)目前正积极对其他新冠疫苗品牌进行审批,好让大马子民将来有更多的选择以应对新冠肺炎的无情肆虐。

前些日子,各大新冠疫苗品牌相争推出各种公告,以铺天盖地的方式告诉民众,自家的疫苗有效性是可靠的。有者甚至透过权威性甚强的国际媒体宣传自家产品如何有效地保护变种病毒入侵的新闻。在资讯流通性相对高的马来西亚,很显然,这些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茶馀饭后的话题。

有的说A品牌提供高达90%的保护效力,B品牌也提供85%的防疫能力,C品牌被“证实”只提供少于50%的健康保护。这种流言蜚语在人与人之间流传,有者甚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不但令普罗大众对某些品牌产生了偏见,也不小心“神化”了一些品牌。

人们是不是可以更理性地看待这类消息呢?行动管制(或复苏计划)期间,不管在家上网还是看电视关心奥运比赛期间,难免会接触一些商业广告。举个例子──汽油广告。许多汽油提供商为了增加消费者的好感,常在传统或平面媒体强打自家汽油产品的续航性,有的甚至以夸张式手法宣传。

身为消费者,我们常常很“自作理性”地说:“哦?这么一点燃油,怎么可能可以从骄阳似火的中午,支撑到月色撩人的半夜?一定有诈!”。嗯,对,这间中也许有诈,消费者也不会照单全收,但只要油站地点方便自己,这类广告也不怎么影响人们继续使用该家燃油的决定。

在这里,笔者想抛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能否使用同样的思考逻辑,去“合理怀疑”有关疫苗保护效力百分比的报道呢?切记,新冠疫苗需求量之巨大,早已超出了许多制药企业的想像,也相继吸引许多药企企图在这庞大市场上分一杯羹。既然是企业,年收入肯定是公司的关键指标之一。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矛盾与拉扯之下,市场部难道可以不付出双倍(甚至三倍)的努力吗?

速食资讯

过去一个多月,各大新冠疫苗品牌不断透过媒体,以“老黄卖瓜”的方式解释自家产品如何更有效地遏制变种新冠病毒入侵。不过,思维稍微细腻的民众已经知道,在社交媒体所谓“保护效力百分比”的报道,也就只提供了一个百分比(%)。

换句话说,这是最容易让普罗大众对某品牌产生好感的速食资讯。更甚的是,七月中旬,有人堪称某疫苗“将在体内构成病毒杀手训练营,接种者将终身受益”。笔者自嘲,无法像为此标题提笔的作者一样,已经与大部分的T细胞(T cells)与记忆B细胞(Memory B cells)进行有效沟通。即便新冠肺炎只肆虐了人类两年,笔者还是无法透过水晶球预观六七十年后疫情情况。

疫苗上市后,后临床研究(post-clinical trials)与其他试验期(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一样重要。对后临床试验进行研究工作,也夹杂了许许多多错综复杂的变量(variables)。

这当中包括了该区域的疫苗注射率、当下新冠肺炎爆发周期、受牵涉的的新冠肺炎变异病毒株、疫苗接种率、血清抗原(antigen)载量、血清抗体(antibody)载量、血清记忆B细胞与T细胞的活跃性及敏感性、后临床问卷调查回复率、实验的正面与负面回复率、对民众无回答或无效回答的处理方式、把数据转换成信息的复杂过程等等,都是我们在选择相信那些看似图文并茂,却粗略表达疫苗保护效力的海报之前,必须去“合理怀疑”的细节。

我们能不能以血清的抗体载量,来断定疫苗的有效性呢?没人可以妄下定论。但,可以理解的是,一个充满警察巡逻队的城市,不代表将夺下“最安全城市奖”的荣誉。我们必须将警察的抓匪能力、办案能力、团队精神种种因素纳入考量,方可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同样的,体内出现越多的新冠病毒抗体,是不是代表该疫苗接种者的抗病毒能力越强?这有待考察。

人类的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系统。这也是各种药物(包括疫苗)必须经过前临床试验及临床试验才推出市场,然后还紧接一连串后临床试验的原因之一。撇开那些吸睛标题,我们应该更理性地去思考疫苗保护效力百分比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相信速食资讯,不断误导自己,还继续误导别人。

疫情肆虐、百业萧条、政治动荡的今天,很庆幸马来西亚已经荣登疫苗施打率最佳国家之一。这也间接证明了普罗大众对“最好的疫苗,就是尽早为自己接种的那一剂疫苗”的正面看法。

陈鸿伟

世纪大学药剂学院高级讲师,生物制药研究室主任,病毒学研究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