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开办关丹独中事件,而引发了不少人对独中未来办学应走的路线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没有所谓的好或坏,只能说不同的角度及身份看问题,肯定有不同的领悟与解读,但大家都有共同的交点,独中一定要办得出色,因为它是华社的资产。

不少独中从草创时期简陋的课室,到今天宏伟的建筑物;从招收当年政府考试的落地生,到今天有条件通过入学考试选择学生的时代;教师的薪金从只能糊口,到今天至少能应付日常生活开销的日子。独中起起落落一路走来,培育了无数在德、智、体、群、美、劳六育并重的人。

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能因为要少数惊艳或类似诺贝尔奖的人才,而忽略了许许多多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无知少年;也不能强制那些连26个英文字母都无法倒背如流的小孩考独中体制以外的考试;更不能因为他们选择到中国或台湾留学,而认定他们都是国英文差的一群。如果政府肯承认统考文凭,留在本地念大学的独中生肯定很多;又或者所有独中生的家境都很富裕,而统考文凭又得不到政府承认,那么到西方国家升造的独中生肯定远比到中国及台湾来得多。

教育只剩下考试?

每所独中都有自己办学的特色,家长有权力选择孩子的未来,但不能因为顺应少数资优的小孩,而忽略了大多数人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教育强调的是要面对全体学生,国际化不是改一改教课书或考试制度就能体现的。国际观是指具有国际意识、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胸怀,不仅要关心本身国家及文化,也要了解其他国家及不同种族的文化,必须同时具有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技之长,并懂得明辨是非。说得一口流利英语,不等于此人就具有国际意识,懂得英语、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只能说他比别人占优势而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训练学生的开明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强制他们同时报考两种公共考试来得实际。

不少实行“双轨制”的独中,它们办得成功,别忘了他们当初招收的学生素质本来就比其他独中优秀,所以学生才有能力应付两种不同的考试。但在他们6年的学习生涯中除了考试还是考试,他们少有中学生应有的活力,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少了思考和创意的机会。每年公共考试成绩放榜,这些学校都觉得最光荣,但往后的日子还是要走,成绩优越,进入社会、走入大学、到了开放及不同教育体制的高等学府后,他们有能力应付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吗?教育如果只剩下考试,只讲求备考,我想我们教育又回到了复古的状元时代。

为什么年轻人自杀事件不断发生?为什么贩卖盗版光碟、刮刮乐、大耳隆都以年轻人为多?现在很多现象告诉我们,除了会读书、考试,会生活、会做人才是人生应走的方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