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彭渰雯之〈你家小孩跟谁的姓?子女姓氏选择的家庭政治学〉一文,让社会对子女姓氏的选择有更多了解。根据作者,在台湾,“从2007年到2013年11月止,新生儿约定从母姓的比例平均仅有1.55%,且过去几年以来并无增加迹象。”换言之,让子女从父姓仍是主流。而选择从父姓家庭的前三名理由是:“因为一般家庭都是如此”(69.8%)、“为了父方传宗接代或祭祀需要”(35.0%)、“因为母方家庭并无此需求或要求”(18.0%)。

我不清楚马来西亚的情况,但相信跟台湾差不多一样。周遭朋友,乃至自己,多是从父姓。从小到大,我也没有特别质疑这“传统”。或许,这也是父权社会的特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等俗语耳熟能详,女性在传统的父权社会结构里,似乎只有依附丈夫的次等地位。因此,出生的孩子归夫家,传承夫家宗嗣,似乎也变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但,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天生万物平等,两性在身体构造上存有差异,却是互补不足,并不能说一方较为优越,而占有支配另一方的地位。让两性在日常生活结构与地位存有差异的,是其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决定了不同性别在生活舞台里所扮演的角色。

是谁决定妻子注定得夫唱妇随、相夫教子?是谁决定孩子只能冠上丈夫的姓?是我们自己——每一个身处文化结构里,遵从结构条规,并不断透过实践而强化条规约束力的每个人。

如果我们认同两性平等,就得打破父权社会的角色定位迷思。妻子并不依附丈夫,两性于家庭与社会里拥有同等的地位与机会,孩子也不一定得从父姓,从母姓也是一个选择。

如果从父姓是对为母者的忽略,那从母姓是否也可能是对为父者的忽略?我认为,孩子从父或母姓,非硬性条规所能决定,而应该视情况而定。如为夫者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冠家族姓。而为妻者则无,那么,为夫者在没有传承宗嗣的压力下,让孩子冠妻姓,以让为妻者之家族宗嗣得以传承,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举动;反之亦然。

彭渰雯的研究显示,有些家庭在首胎让孩子从父姓,第二或第三胎则让孩子从母姓。这也是一个方法。只是,虽说是同一对父母,但不同姓氏,是否会因此而让具血缘之亲的兄弟姐妹,产生心里上的距离?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在两性平等的社会结构里,从父姓并非必然,从母姓亦是一个选择。在子女多为从父姓的社会里,这个议题有著更多的讨论和发展空间。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