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经济部长拉菲兹指首相高级政治秘书三苏依斯干达为医院项目承包商发支持信,首相安华随后回应说这封信并不影响审批流程,更强调公众不应因“小案”而忽略重大贪腐案件的调查。这样的公关回应,看来首相先生真的低估了人民对反贪腐的期许和理解。
经历了政权更迭,人民对廉政的期待其实很简单,廉政不是只靠宣传,而是体现在细节,是在每一个细微的举措中累积。支持信乃至首相轻描淡写的回应,反映的是权力如何被理解和使用,人民需要警惕。
首相高级政治秘书的支持信,自然带著一定的政治重量,一封来自首相办公室的信函,足以让任何公务员提高“敏感度”,公务员自然就会有其政治解读,首相所谓的“不影响审批流程”,不过是一种公关语言,并不符合官场的现实运行生态,现实是,推荐信文化容易被滥用,成为贪腐的前奏。
透明和专业的政府采购与工程发放,是廉政的体现,尤其是涉及医院的项目,牵涉公共卫生安全和钜额财政开支,在如此敏感的公共医疗领域,来自政治办公室的“支持”,无论有没有个人意图,本质上都破坏了人民对政府采购流程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首相将此事定性为“小案”,并呼吁人民应该关注“大案”,这不仅是使用了错误的政治语言,更是释放了错误的改革讯号。他把人民对制度和廉政的要求视为“小题大作”,他忽略了制度建设的根本逻辑,廉政不是关于区分大小,而是画上清楚的界限,如果政府未能严正看待自身的行为不当,那所谓“反贪”也只是选择性行动,而不是制度改革。
支持信事件,凸显了团结政府仍在延续旧有的政治文化,政治人物对容易引起贪腐嫌疑的举措不以为然,首相的回应也没有给予明确的制度规范方向,无论是技术程序问题,还是官场文化问题,都看不到政府展示足够的自省和改革能力。
一个政府如何对待政治人物或官员的犯错或行为不当,决定了人民是否可以继续相信它。一叶知秋,首相怎样看待这类“案件”,人民就有理由相信他就是可以用同样标准处理其他“案件”,“小案”都无法做对的话,又凭什么让人民相信“大案”会被认真对待?
“支持信事件”是一记警钟,它提醒了大家,要廉政改革,不能只是换掉旧人,更要改掉旧习惯,政府不能够再只用口号治国,反之需要用更多的行动,证明制度改革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