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沙巴议会选举于前天完成提名程序后,为期两个星期的第17届沙巴议会竞选正式开打。沙巴议席一共有73席位,参选政党必须至少夺下37席才能执政。然而,本次选举参选的政党数量之多、竞争程度之激烈,可谓空前。除了有三大主要联盟即沙盟(GRS)、国阵和希盟参选之外,还包括国盟、社民谐党(KDM)、沙巴人民团结党(PBRS)和沙巴愿景党(Parti Impian Sabah)等大大小小的政党,以及出战所有73议席的民兴党。同时,还有大批独立人士参选。从西马半岛视角,候选人与议席之间的多角战态势,恰如粤语中的四字形容——"七国咁乱"。不过,对沙巴选民而言,这已是政治常态。
在联邦政府层次,希盟、国阵、沙盟、民兴党和社民谐党都是联邦执政党。然而在沙巴层次,尽管沙盟、国阵和希盟曾努力洽谈议席分配,以避免相互竞选,但最终几乎所有议席都出现联邦同一阵营内部之间相互厮杀。虽然联邦执政党称盟党之间议席重叠是友好对垒,友谊比赛,但在竞选期间,各方除了推介本身政绩,也难免会攻击竞争对手或互揭疮疤。因此,选后盟友之间是否还能高歌"友谊万岁",将成为对安华政府以及来届全国大选的一项考验。
西马半岛议席族群结构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为主,相比之下,沙巴议席的族群结构更为多元且复杂。除了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外,沙巴还有穆斯林土著、非穆斯林土著,当中土著有逾四十个族群。一般而言,沙巴穆斯林土著主要聚居在沙巴沿海地区,非穆斯林土著则多分布在内陆地区,华裔与印裔主要集中在亚庇与山打根城市为主。因此,各议席的政治倾向、族群诉求乃至候选人能否"跨族群吸票",皆成为竞选的决定性因素。
2018年大选后,东马政治力量迅速崛起。全国政党如国阵和希盟在东马必须高度"本土化",否则就会被视为"布城的代理人"。这一趋势催生了砂拉越的砂盟(GPS)及沙巴的沙盟等"本土联盟",成为东马政治自主化的重要标志。政党必须强调本土议题、本土领袖、本土利益,以避免在竞争中被边缘化。
本届沙巴选举共有596候选人抢夺73席,其中有近半的议席出现六角至八角战。在选票高度分散的多角竞争中,胜出者的得票率预计在四成左右,且任何一个政党或联盟取得过半议席的可能性极低。政局很可能在投票后出现谈判、组合与重组,最有可能主导谈判的联盟是沙盟、国阵、民兴党或希盟。
除了选民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如水电供应不稳、基本设施落后及就业问题之外,本次选举也被视为是检验两大争议事件是否会继续发酵:其一是沙盟集体贪腐案是否会对沙盟声望造成冲击;其二是扎拉寄宿生坠楼案是否会激起年轻选民的不满,从而影响投票行为。
另外,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最近不断强调,该党支持第16届全国大选国州同步进行,而下一场州选将落在明年12月任期届满的马六甲议会。换言之,若明年国州同步解散议会,本次沙巴选举是来届全国大选的前哨站。
即便在11月29日投票日之后成立的沙巴政府,也有可能在明年的全国大选有所改变。假设希盟与国阵无法再次组成政府,或联邦政府执政党成员结构有变,不排除沙巴执政党结构届时再度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