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凡是与财政预算案或华社相关拨款的新闻一出现,留言区立刻变得滚烫。有人叹气,有人愤怒,而真正点燃这股情绪的主要导火索,是预算案中宣布自11月1日起调高酒税10%。这一纸政策像一根细小却精准的火柴,点燃的并不仅仅是荷包的焦虑,而是三年来积压在心底的怨气与疲惫。

马来西亚的酒税本已是亚洲最高之一,仅次于新加坡,如今再调高10%,势必进一步推高价格,不仅加重消费者负担,也让业者压力倍增。同时,旅游业恐怕也会受到连锁冲击。国际旅客的消费习惯不会因政策改变而消失,当合法市场价格不断攀升,黑市和走私酒反而更有空间滋长。对一个高喊“2026马来西亚旅游年”、希望刺激夜间经济与吸引观光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决定无异于自我抵消政策目标,本末倒置。

然而,真正的核心并不是那区区10%的税幅。酒税调高之所以掀起情绪浪潮,是因为它发生在一连串压缩生活与文化空间的政策背景之后,让早已潜伏在心底的不满终于找到出口。它不是唯一的问题,却是压倒情绪的最后一击。

过去三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看似“微小但尖锐”的事件。有人因为穿著短裤被执法人员警告并要求围上纱笼;有些市政单位要求拆除商家百年老字号的中文招牌;新村的礼堂差点被“收回”;甚至连一场非官方宴会上出现的酒精饮料,也能被放大成全国争议。这些事情或许单独来看不足以掀起大风大浪,但它们像一根又一根细针,持续刺向同一块关于身份、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敏感神经。

本该是为华社在体制内为华社争取平衡的民意代表,却在这些过程中选择了“体制内沉默”。现实会证明,沉默的代价就是失去越来越多华裔选民的信任。群众不是因为酒税10%才愤怒,而是因为这三年来,他们看著自己支持的政党在面对一连串不公时选择退缩,看著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被削弱,看著“多元、开明”的承诺一层层剥落。

更深层的问题,是政府对政治和民意平衡的误判。以为只要讨好马来保守派,就能稳住政权,却忘了,中间选民与非巫裔群体的信任一旦失去,是无法用任何预算或补贴买回的。调高酒税并不会赢得保守派的尊重。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喝;它只会让另一群人觉得自己被惩罚、被矮化。更糟的是,这种“假道德政策”往往适得其反。后续将导致更严重的黑市酒泛滥、税收反而减少,政府看似立德,实则失策。

更让人心寒的是,当政策触及这些敏感领域时,它往往披著冠冕堂皇的外衣:公共健康、财政改革、行政规范、文化尊重。真正的问题不在酒税,而在于这类政策背后所透露出的单向度逻辑。在某些被政客视为“非主流”的文化习惯面前,政府与制度似乎不必顾虑太多。

华社的愤怒并不会从天而降。它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安、失落与失望慢慢叠加而成的。它来自一种无力感:在越来越收窄的公共空间里,声音变得越来越弱;在政策制定的逻辑里,很可惜的,多元沦为了口号。令人失望!

一个国家的稳定不只建立在拨款数目平衡与否之上,更要建立在族群之间信任的平衡上。华社的怒气并非反对改革,而是反对被排除在改革之外。真正让人痛心的,不是那10%的税,而是那100%对政府的失望。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