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湾民进党的立法委员,意外成了华语圈的网络新宠。近日,王世坚质询前台北市长柯文哲的“本来应该从从容容,现在却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被改编成洗脑神曲《没出息》并火遍海峡两岸。王世坚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连接两岸网络文化的奇特交集。
台湾政坛的“迷因天王”
王世坚在台湾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政治人物,但当前这波潮流并非源于他提出了何种惊世骇俗或激进的政纲,而是其充满戏剧张力的问政风格。
首先,他拥有极高的视觉辨识度。因其样貌酷似恐怖电影中的鬼娃娃“Chucky”(恰吉),早已成为台湾网络世界的经典迷因。其次,他的质询方式极具“表演性”。在担任台北市议员期间,他与无论是马英九、郝龙斌还是柯文哲的交锋都充满了令人错愕又啼笑皆非的桥段。他曾赠送龙袍、巨型木马、过期牛奶等各式“礼物”给柯文哲,用具体的道具来讽刺和抨击其施政。这些画面感极强的互动,让他获封“柯黑大魔王”,而两人之间的张力关系更被戏称为“世坚情”。
更重要的是,王世坚“玩得起”。他言辞犀利,金句频出,例如他曾指柯文哲创立民众党是“骗子的终极目标就是成立一个诈骗集团”,语言通俗而富有感染力。同时,他言出必行,多次在对赌失利后公开兑现承诺:2008年,他因赌国民党无法在台北市八个选区全胜而跳海;2012年,又因赌蔡英文当选失败而挑战高空弹跳。这种看似“羞辱”的行为,反而为他树立了“诚信至上”的形象,与其他谨言慎行、塑造专业精英形象的政治人物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带有瑕疵却显得真实的公众形象,被许多选民视为比精心包装的政治宣传更为真诚的表达。
游走于主流绿营的“异类”
王世坚在民进党内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祖父与父亲是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加之他在民进党草创时期的鼎力相助,使其拥有“根正苗绿”的政治血统。这份“底气”让他如今无需像党内新生代那样,时常要通过激进的“台独”和“反中”论述来对选民及党内表态固粉。
在政坛上站稳脚跟后,王世坚更专注于扮演议员的“监督者”角色,甚至不惜与党内主流意见相左。如在林智坚论文抄袭案中,他率先打破党内沉默,公开批评,展现超越党派情谊的问政态度。他总是在不触及“台湾主体意识”这一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对民进党自身的施政弊病提出尖锐批评。因此,这种“只论是非、不计情面”的风格,加上他勤于选区服务,为他赢得了绿营基本盘的谅解与中间选民的好感,成功地在光谱两端找到了平衡。
《没出息》获得有关当局推波助澜
王世坚的问政片段被剪辑成短视频,跨越海峡成为两岸年轻人的共同笑料,“从从容容”不仅被中国创作者改编成歌曲,其句式也成为网络万用金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民进党身份并未阻碍其在中国网络的传播,甚至新华社、环球时报等中国官媒的社媒账号也转发了《没出息》这首歌曲。这种现象,若无网信办与中宣部的默许乃至“加持”,是难以想像的。
这背后,可能有著官方宣传策略的转变与考量:
第一,这反映出当局宣传手法的升级。面对网络自发形成的热潮,官方不再一味封杀,而是顺势引导,将其解读为对台湾“没出息的政治人物,让台湾前途连滚带爬”的讽刺。既利用了网络迷因的传播力,巧妙地输出了官方叙事,更展现了更具灵活性与接地气的宣传手腕。
第二,这是一种分化与对比的策略。尽管王世坚的政治光谱属于“深绿”,但其近年的问政风格日益呈现“去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例如,王世坚最近针对校园禁用TikTok的议题直言“意识形态对抗是最笨的方法”,主张“在开放中竞争,而不是筑起高墙”。官方允许王世坚相关的短视频传播,并非是认可其政治立场,更可能是利用王世坚这种形象来构建一种对比叙事——即是将王世坚塑造成民进党内“务实、理性”的代表,以此反衬并孤立赖清德等被北京定义为“谋独”的“麻烦制造者”。
归根结底,王世坚的意外爆红,对大陆的官方宣传而言,是一次务实且高明的操作:一个过去有“反中”记录的政治人物,只要其当下的言行可为我所用,便能成为舆论战中的一枚活棋。对于王世坚本人而言,这次“出圈”无疑强化了他的“人设”,并可能转化为面向中间选民的政治资本。当然,随之而来的,或是党内激进派更严苛的审视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