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行动党部长到访某中文报社,并接受专访。其中,该部长说:“我认为今天的马华比国大党还糟糕,马华必须决定立场,如果想批评政府,就不要成为政府的一部分,不能既享受政府的好处,却又不承担政府责任。”
同一个星期,行动党青年臂膀社青团长在接受访谈时,也说“伊斯兰党羞辱民政党,马华若继续勾搭恐步后尘”。之前他也评马青团长为“国盟代理人”,下届大选无需与马华合作”。
近期,都会看到行动党领袖,开口闭口都是马华。而且其言论,都绕不开两点。一,马华攻击政府,应该退出国阵;二,马华和国盟关系密切,和伊党走得很近。
笔者看到,近期马华与伊斯兰党的互动,无非就是一位议员,哈里玛赠送月饼于马华陈君儿。这位加埔国会议员,也是笔者的友人。笔者常与之交流,也常互赠小礼品。笔者常告诉这位伊党的友人,为何笔者不会在2020年后支持伊斯兰党,以及华社对该党的厌恶。这位议员,每次都欣然接受笔者的批评。有没有接受笔者的建议,笔者管不了。但恰恰证明了一点,交流和赠礼,不代表支持与合作。
同一个时候,笔者与数位行动党议员也常有交流,这些行动党议员,也很谦虚的向笔者讨教马来社群的相关事务。笔者也很乐意协助这些行动党友人,给出笔者的个人建议等等。与这些行动党议员的朋友关系,笔者都非常珍惜。虽然笔者协助他们,但笔者也阐明,不认同多数行动党领袖的所作所为,而他们也欣然接受。
在政治人物的格局,探访、送礼、交流,不代表支持与合作。
进入焦点,马华曾经因国阵大队,在大多数巫统领袖引领下签下宣誓书(SD),与国盟组政府。别忘了,那个时候砂拉越政党联盟(GPS)也准备与国盟合作。这个前提下,反而是行动党一直说是贪污腐败,盗贼的巫统主席话锋一转,在反跳槽法令的基础下,希盟才得以组织政府且拜相。
换句话说,马华是因为跟著国阵大队,才一开始跟著巫统与GPS,与国盟结盟,然后巫统主席决定与希盟结盟,才跟著国阵与GPS大队,转向希盟。
火箭对马华“情有独钟”
若行动党要用宣誓书来揶揄马华与伊斯兰党,那么,就应该连2/3巫统和GPS也应该顺带点评。在这一点,就这一点,行动党只单单对马华“情有独钟”。原因有两个:行动党的选区与马华重叠最多,第二,马华没有在内阁与行动党同朝为官。
这也进入了笔者要带出的第二点。很多行动党领袖以马华批评政府,而要马华退出国阵,当反对党,还一直把马华推向伊斯兰党。很简单,华社一直厌恶恐惧国盟,把马华与之挂钩,下次大选省时省力。
马来西亚是西敏寺内阁制。在内阁有集体责任制度,就是内阁部长们只有一个立场。马华只有两位议员,且没有在内阁。同一个西敏寺制度,国会议员不是共同责任的一方,而是问责制的一员。也就是说,身为国会议员,马华的首要义务,是为民发声,监督政府。
马华的问责行为,与砂拉越行动党州议员向砂拉越身在团结政府的州政府强烈问责是一样的。若要马华因此而退出团结政府政党,那么砂拉越行动党也应该如此。为何双标?
华社要的,是行动党履行承诺,而不是每次都拿马华来比烂。想一下,他们只有两个国会议员,能让到40多个议员挨骂,真的是只有他们吗?
统考承认了没?制度化拨款落实了没?新的华小批文出了几张?税务降还是升?政府的“极端”政策比以前极端还是缓和?奖学金制度公平了吗?大学入学公平了吗?大学先修班入学公平了吗?新村永久地契发放了吗?
华社不喜欢马华,不假。但是华社对行动党感到失望,是行动党一次又一次违背自己的诺言。而达不到,被批评的时候,就一口气把全部“批评”当成是马华,来忽悠失望的人民。有很多对行动党失望的百姓,也是对马华恨之入骨。领袖们一昧拿马华来开刀,借此来推些自己无法履行承诺的责任,只会让华社更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