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自9月30日起正式推行Budi95,所有马来西亚公民可用1.99令吉/公升的价格购买RON95汽油,采用身份证MyKad进行验证,每人每月上限300公升。昌明政府自诩要推动理性、精准的改革,但这一次的RON95补贴新制却是边走边测。政策还没把针对性的机制设计清楚,就急著要求全民以身份证加油。结果看似让人民受惠,实际却只是多此一举,徒增行政负担,留下更多疑问与漏洞。我绝对支持针对性补贴,但问题是,这一次的似乎把顺序颠倒了。

政策本末倒置,津贴机制分层不明确
这次的关键是补贴机制是否已经设计得足够清楚?从“方程式之王”拉菲兹的PADU到现在各种政府津贴的分层机制,都没有一个真正让人民能够心服口服的策略。谁该领津贴,谁不该领津贴,收入分层如何界定,演算法如何透明,申诉与更正机制如何建立,这些都应先被厘清,否则就是“边走边测”。目前的设计其实是全民统一价:只要你是公民且拥有有效的驾照,就能享1.99令吉/公升,配额用到300公升为止,超出即需要付更高的市价。政府说未来会再分阶段,把高收入群体剔除,使补贴更精准。问题来了,为何不是把分层与准则先厘清,再启动全国性的制度?

用身份证加油,加油好吗?
这套制度要求民众以身份证在加油机器或收银台刷卡验证,或透过完成eKYC的Setel、Touch n Go等App绑定身份。若补贴仍是“所有公民皆享有”,那刷不刷卡对“筛选”没有实质区别,只是把流程变长,把故障风险与营运负担丢给油站和消费者。

更吊诡的是,政府前脚在2024年7月高调推动MyDigital ID与单一登入,后脚却在一个全国适用的重要民生补贴政策上回头依赖实体身份证作为首要载体。虽然官方与多家油企软件已证实可以用eKYC取代实体刷卡,但到实际应用场景依然以身份证为主。这就引出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政府前期为数码身份所投入的开发和维护成本,是否真正被活用在这次的补贴设计,还是被搁在旁?若最后还是靠实体证件解决全国补贴的验证,就要问问之前所投入的政府预算都去了哪里?惠了软件公司,最后苦了人民,谁来负责?

政策仓促上路有隐忧
一个以全国即时验证身份为核心的政策,从宣布到全面上线,硬体、系统、培训、人手、客服与申诉链都要齐发。系统若不稳定,将带来排队、当机与误判资格。识别若不精准,将助长更多间接套利与转售的歪风。

政府或许可以用“分阶段上线”作为缓冲,但终究必须交代透明的指标,并建立完整的针对性补贴分层机制。否则,仓促上路换来的只会是更多民怨。

在我过去的专栏里曾指出,昌明政府在推行许多政策时,往往没有先与利益相关者或专业团体充分沟通,就草率上马。这次RON95补贴新制,又是一个典型案例。政策看似前进了一步,却缺乏深思熟虑的设计,结果沦为“为了做而做”,而不是为了让制度真正长治久安。

我认为,凡是全国性的重大政策,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针对性补贴的分层机制必须清楚透明:谁能拿到补贴、谁被排除,必须有公开和明确的标准。
2.汽油津贴背后的演算法与流程应该公开:包含如何计算配额、如何处理例外情况,让人民可以检视,避免暗箱操作。
3.系统必须稳定: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人民每天加油,任何一次系统当机或误判,都会造成民怨与信任危机。

除了汽油津贴,还有教育、医疗、民生食品的津贴机制皆应建立在清晰、可验证、透明的针对性之上。这次BUDI95的做法,把“刷身份证”摆在前面,把“如何精准”放在后头。看起来是全民受惠,实则行政成本上升,治理信任打折,长期还要面对机制维护成本。

政策影响千家万户,应该计划周全再推行。否则,昌明政策若只是“边走边测”,最终留下的将不是民生的保障,而是更多难以弥补的漏洞。

程盟凯

90后斜杠人。智库政治分析员、活动策划人、魔术顾问,也是药学士。独中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修药、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KM读商,左脑规划活动,右脑拆解时事,脑洞偶尔用来变魔术。长期关注社会与政治发展,从多元视角解析时事课题,在理性与创意之间,找到有趣的观点。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