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社会和华人社会一样,均不是铁板一块,各别拥有几个亚社群。我们对马来人初浅的认识,大概是以马来半岛的中央山脉为界,把东海岸与的马来人的祖源归纳为中南半岛和泰南。西海岸的马来人的祖辈则来自印尼为主。而在印尼的次族群,又可按地缘划为爪哇人、武吉斯人、米兰加保人、万惹人,以及亚齐人等等。其中爪哇人是较为大家熟悉的群体,主因是华人与爪哇人很早即已有所接触。

柔佛西岸几乎都是沼泽地,沼泽地必须透过排水,再通过土地改良过程,才能再利用转为种植用途。因而沿海地区出现众多的巴力系统(Sistem Perparitan)。从柔佛西岸的最北端一直往南下到最南端的丹绒比艾,可发现许多地名的前面均叫Parit,这些地方都是巴力系统的覆盖范围。

Parit中文直接翻译为巴力,其意为排水渠。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巴力系统的垦殖方式发生在港主时期,当时的港主引入契约劳工,爪哇人是其中一个被引进的族群,承揽开发Parit的工程,因而柔佛西岸沿海地区住著许多爪哇人。其中最柔北的巴冬(Parit Jawa)即为著名的案例,爪哇人在当地开垦并且留下定居因而得名。

早期民居的屋顶仍是使用亚答叶(Nipa palm)编织的亚答片,主要的制作者即为爪哇人。亚答屋最早盛于爪哇岛,爪哇人把亚答屋的建筑带到马来半岛。在这里爪哇人聚居处大都是靠近沼泽地的聚落,亚答树生长在沼泽地,因而具有就地取材之便。柔佛西海岸大多数华人的亚答片建材即是向爪哇人购得。

在柔佛西岸的马来聚落,地名与其他地方相似。其中不乏印尼的地名。这类线索有助于对马来社群祖源的探索与研究。有趣的是,即便在不同地方也会出现相同的名字。例如峇都巴辖与麻坡两个相隔邻的县,也出现相同的地名,例如Bukit Pasir和Panchor。

一个Parit很可能代表著一个爪哇人聚落的存在。如果有机会进行田野调查,应该可以梳理出家族的谱系。爪哇人勤奋、友善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只是,要展开调查,除了需掌握流利的马来话(会说爪哇话更理想)之外,能否获得被调查者的信任是个很大的挑战,要突破被调查者的心理防线可不容易,这也是跨族群研究不易实践的原因。

郑名烈

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