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海军与远洋海事自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后,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当时的宝船舰队威震印度洋,留下了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非洲东岸的历史传说。然而,这段历史并没有延续下去。明成祖之后,历代皇帝相继颁布海禁,以“天朝上国”自居,筑起层层壁垒,禁止民间对外通商,认为海外世界无足轻重。这种自我保护主义,使得大明与大清两朝逐步与世界海洋脱节,直到鸦片战争时才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惊醒,发现自身的积弱无力,最终步入百年衰败。
来自福建与广东东南沿海省份为主的马来西亚华人祖先其实也是这项海禁与其延申的各种衰败下,这数百年间不断有人逃离到南洋谋生及落地生根.
历史的嘲讽在于,当一个国家选择自我封闭,总有一天会在国际权力的海浪中被打醒。从郑和远航至今,时间已过去近六百年,而今日的中国,似乎正走向另一个分水岭。
9月22日,中国003型“福建号”超级航母终于公开官方画面,展示其直流电磁弹射系统成功弹射起飞歼-35隐形战机、歼-15T舰载机以及空警-600预警机。值得注意的是,歼-35因此成为全球首款以电磁弹射方式成功起飞的第五代隐形舰载战斗机。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F-35C虽早已部署,但迄今公开资料仍多见其与蒸汽弹射挂钩,电磁弹射的实战画面反倒是中国率先展现。这一突破,无疑是亚太地缘政治的一场重大变局。
回望历史,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装备的跨越,更是中国在心理上完成了从“海禁”到“海权”的转型。福建号所承载的,正是中国试图在世界舞台重塑自身位置的雄心。
而此刻的美国,却令人感到历史的某种讽刺。当年自由贸易的倡导者,二十世纪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联合国秩序的领头羊,如今却在特朗普的领导下,显露出一种“现代海禁”的姿态。单边主义、贸易壁垒、科技封锁,从经济、科学、科技到环保与军事,美国日益将全球视野收缩为狭隘的“美国优先”,逐步丧失二十世纪中期那种带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的理想与气度。
这种转变并非抽像的概念,而是赤裸的现实。9月23日一则画面引发舆论热议: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纽约街头欲越过马路前往法国大使馆,却因特朗普的庞大车队即将穿越而封锁道路被迫在街边干等。世界曾经仰望的美利坚,如今却演绎出一幕“天朝上国”的戏码。这样的场景,恰恰折射出美国不再以平等伙伴面对世界,而是以“我即规则”的姿态行事。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明清的海禁,抑或今日美国的单边主义,本质都是一种对外部世界的恐惧与封闭。当年的中国因此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潮流,而今日的美国若一再自我孤立,也将逐步失去其在全球秩序中的领导力。
福建号的下水与歼-35的起飞,不仅是一个军事新闻,更是一个历史隐喻。它提醒我们,世界权力的中心正在转移,而国家在海洋上的开放或封闭,往往决定了国运的盛衰。六百年前的中国选择退缩,六百年后的中国选择挺进。历史是否将再一次轮回于不同文明之间?这,正是我们当下最值得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