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费雪(Ken Fisher),一位管理数千亿美元资产的投资传奇,以在众人看错时看对而闻名。最近,他连续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惊人的逆向观点,认为市场正迎来一个巨大的、被忽略的看涨信号。老萧仔细阅读了他的论点,并回溯了数十年来的历史,尤其是2000年科技泡沫前后的经过。以下,就是老萧为你提炼出的、他用来看懂当前市场的重要指标。
历史为鉴——2000年的完美预言
要理解这个指标的威力,没有比2000年的网络科技泡沫更好的案例了。
那段疯狂的历史,像一位冷静的旁观者,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关于宏观基本面如何最终战胜市场情绪的经典大戏。在1998至2000年间,市场陷入了对“新经济”的狂热崇拜。任何公司,只要名字加上“.com”,无论是否盈利,其股价都能被炒上天际。当时,投资人只看得到网络无限的未来,却完全忽略了成长股“未被定价的风险”——即它们几乎没有获利能力,估值纯靠一个遥远的故事支撑。
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出现了巨大的偏斜,在2000年爆发科技泡沫破裂,导致股市大崩盘。
殖利率曲线的三次警钟
在这场狂欢中,殖利率曲线(Yield Curve)像一位冷静的预言家,发出了三次致命的警钟。
第一次,是在1998年。当时泡沫初期,美国经济强劲,殖利率曲线处于健康的陡峭状态。这与费雪文章中的模型一致:陡峭的曲线意味著银行放贷意愿强,信贷环境宽松,为经济和股市的上涨提供了燃料。

第二次,是从1999年中开始。为了应对过热的经济,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开始升息。这个动作导致短期利率快速上升,而长期利率因市场对未来的担忧上升较慢。结果就是,殖利率曲线迅速平坦化,利差急剧收窄。

第三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发生在2000年初。美国的殖利率曲线正式进入倒挂——短期利率高于了长期利率。这是最经典的经济衰退信号,它在告诉市场:央行的紧缩政策已经过度,将会扼杀未来的经济增长。

殖利率曲线倒挂后不久,纳斯达克指数于2000年3月见顶,随后便是史诗级的崩盘。美国经济也在2001年正式陷入衰退。殖利率曲线的“预言”,被证明极其准确。与此同时,为了救市,美联储从2001年初开始大幅降息,短期利率的暴跌,使得殖利率曲线迅速“重新变陡”(re-steepening),为下一轮经济复苏铺平了道路。
费雪的理论其实相当简单:当长期利率超过短期利率时,“曲线”会向上向右倾斜。强烈向上倾斜或“陡峭”的殖利率曲线,传统上被认为是看涨的讯号。反之,“倒挂”的曲线(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通常——但非绝对——预示著经济衰退。
费雪认为目前又再“重新变陡”的殖利率曲线,意味著牛市将会继续延续,是一个很重要的看涨指标。
费雪理论的两大潜在盲点
费雪的论点,正是建立在这种“历史会重演”的信念之上。他看到全球曲线正在重新变陡,就像是看到了2001年崩盘后的景象,一个为价值股牛市做准备的强烈信号。
老萧认为,这个观点极具说服力,但作为严谨的投资者,我们还是必须考虑其潜在盲点。
第一个盲点:银行想放贷,谁来借钱?
费雪的论述完美地解释了银行“供给”信贷的意愿为何会增加,但一个完整的信贷循环需要两端:供给与需求。即使银行愿意放贷,但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地缘政治风险升温的环境下,企业扩大资本支出的意愿是否真的那么强烈?信贷需求若无法有效承接,银行增加的放贷意愿,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力将会大打折扣。
第二个盲点:被低估的外部力量
费雪认为股市的优异表现源于殖利率曲线,但这可能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解释。例如,欧洲股市的强势,可能同样受到“去全球化”趋势下,欧洲推动产业回流、国防开支增加,以及能源转型政策的驱动,将所有功劳都归于殖利率曲线,可能会低估了这些结构性变化的力量。
在进攻与防守间取得平衡
那么,综合了费雪的洞见与老萧提出的两大潜在大盲点,我们该如何制定自己的投资剧本?
老萧认为,费雪的分析是极有价值的“进攻武器”。殖利率曲线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潜在的、能带来超额回报的市场机会。然而,两大潜在盲点提醒我们,任何单一的理论都存在风险,我们必须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
因此,在这个形势大好的牛市,我们的核心投资心法应该是:
全球化布局,不押单边——无论故事多么诱人,都不要将所有筹码押在单一市场或单一投资主题(如人工智能AI)上。强调分散投资于全球市场(包含美国、欧洲及新兴市场),才是应对单一理论失灵或区域黑天鹅事件的最佳策略。
灵活的资产配置,股债搭配——市场永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做好股债配置,才能保持投资组合的韧性。这能确保无论任何预测失灵或意外来袭,我们都能在投资这条路上保持高灵活性,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这完全契合了投资的核心原则:承认预测的局限性(或根本就不该预测市场),并为未知做好准备。请记得,三流的投资人寻找必胜的剧本,一流的投资人,则准备应对所有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