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事件,暗示著美国最新的国防战略重心可能正经历一场微妙但重要的调整。尽管特朗普为了展现其强硬姿态,高调地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但华盛顿的实际行动却似乎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短期目标可能正从应对中国威胁,转向处理国内的挑战。
最明显的迹象,来自五角大楼9月初提交给战争部长赫格塞斯的《美国国防战略》草案。据披露,该草案将国内与区域性任务的优先级置于对抗北京和莫斯科之上。这与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发布的同名战略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的版本将威慑中国明确列为五角大楼的首要任务。这一转变并非空谈,五角大楼近期调动数千名国民警卫队士兵支援洛杉矶和华盛顿特区的执法工作,并派遣军舰与战机前往加勒比海拦截毒品,正是将资源向内部安全倾斜的具体体现。
与此同时,高层外交也转向了和缓的调子。中美两国的国防与外交首长先后通话,美方释放了缓和的姿态。9月9日,战争部长赫格塞斯虽重申美国在亚太这一优先战区拥有至关重要的利益,但也向中方明确表示,美国“无意与中国发生冲突,也无意寻求中国政权变更或扼杀中国”。一天后,国务卿鲁比奥与中国外长王毅通话,中方会后以“及时、必要、富有成果”来形容此次会谈,显示沟通气氛趋于正面。
这些外交辞令的意义,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现任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的施灿德的解读而变得更加清晰。9月17日施灿德在北京香山论坛上表示,赫格塞斯“不寻求与中国冲突”的说法是“独特且史无前例的”,标志著美国政策出现“重大转变”,显示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的“共存”之道。施灿德的身份极其特殊,他曾是特朗普政府对华遏制政策的核心规划与执行者。尽管他现在已非美国国防部门中国事务的首席顾问,但其深厚的体制内背景,使其发言具备参考价值。
在政策层面,最新的信号来自美国媒体9月18日爆料,特朗普最近曾暂停批准一项价值逾4亿美元/约16.8亿令吉的对台军售案。这批军售包含了无人机、飞弹及海岸监测感应器等一系列用于“不对称作战”的尖端武器。暂缓此案,无疑是向北京展示和缓姿态的具体行动。
综合来看,这些转变标志著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立场的重大摆荡。然而,这究竟是特朗普为换取经贸谈判成果而采取的战术性让步,还是一个根本性的战略目标转移?还有待观察。这或许是特朗普政府刻意营造的“战略模糊”。有别于拜登政府的清晰划线,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在包含对台政策在内的多个议题上,都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意图。
对此,至少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第一种,也是最直接的解释是,这系列动作与中美经贸谈判进程紧密挂钩,是谈判桌边的筹码。释放缓和信号,既可能是对中国示好,也可能是对中方让步的回应。若贸易谈判成功,两国关系或可能回到类似拜登政府时期,将进入一个有更多管控的竞争阶段;反之,若谈判破裂,眼下的缓和期恐怕只是昙花一现,美方随时可能重返对华强硬。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战术摇摆,而是源自美国内部优先级的重新排序。从现实主义视角看,中美争夺全球影响力的长期博弈不会改变。但在当前阶段,将资源和精力重新聚焦于国内安全,并确保美国在高科技领域拥有绝对优势,这完全符合“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派的核心利益。因此,与中国达成短期休战,换取解决内部问题的战略空间,也是一个完全理性的战略选项。
现在断言美国战略已然转向,确实为时过早。鉴于特朗普政府过往的政策反复,外界必然会“听其言”,更会“观其行”。中美两国元首即将在10月底APEC峰会会晤的消息,则为外界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观察节点。从现在到峰会前的这段时期,将是观察中美高层互动的关键窗口期。双方的态度都将为判断这场战略调整的虚与实提供最直接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