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关注儿童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心儿童的现在。”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下教育的盲区。我们总是热衷于为孩子的未来铺路,期望他们能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却往往忽视了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和内在需求。

不可否认,如今的儿童在物质条件上远比过去优渥,但他们因此更幸福、更快乐了吗?

“为了更好的未来”,几乎成了一切教育选择的正当理由。从幼儿时期的超前学习,到小学阶段的补习班、才艺班,孩子们一路被推著前行,在奔向未来的跑道上几乎没有停歇。

我并非反对努力,也不是鼓吹享乐主义。为理想而奋斗值得鼓励,未来的幸福也至关重要。但如果把童年完全当作成年的预备期,由一项又一项大人认为“有用”、“重要”的事务填满,童年的意义便被彻底消解了。自由探索、游戏、闲逛、发呆,甚至无所事事,这些在成人世界看来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活动,恰恰是童年幸福的泉源,是儿童建构内在世界不可或缺的养分。

童年错过的体验,无法等到“成功”之后再补偿;成长中被忽视的情绪,也不会因功成名就而自然消散,反而可能沉积为终生的内耗。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出于内在好奇与兴趣,只是为了满足父母或学校的要求,他们将逐渐对生活失去热情,甚至产生“只是为别人而活”的无力感。

教育即生活,孩子接受教育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天,绝不仅是为了将来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当下就能享受学习,享受生活,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一个在当下生活中感到压抑、疲惫、对学习缺乏内驱力、对生活缺乏热情的孩子,即使将来进入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也未必能收获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反之,一个在当下过得幸福、拥有充分自由、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孩子,所积蓄的内在力量与生命韧性,比任何技能、文凭都更为宝贵。即使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相信也依然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注孩子“现在”的幸福,并不意味著放弃对未来的规划,而是在承认未来重要性的同时,也赋予当下成长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为此,愿所有关爱孩子的大人,在关心孩子“将来想做什么”时,也不忘问一问他们“现在想做什么”。在为他们安排各式各样对未来“有用”的活动之馀,也不忘空出时间,让孩子去做那些“有趣”,却未必“有用”的事。因为这些当下的快乐,才是他们通往未来最坚实的力量。

陈诗蓉

3个孩子的妈妈,师范学院讲师,阅读推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