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每年大学录取放榜,总有人哭有人笑。
只是今年,STPM(高等教育文凭)优异生被拒之门外的案例闹得特别大。于是,高教部长赞比里跳出来说:“别再吵了,别把它政治化!”听上去很像劝世金句,但问题是——孩子的前途,怎么可能不吵?
先说清楚:马来西亚的大学录取机制并不是昨天才有的“新发明”。几十年来,UPU系统就是那一套,STPM、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大学基础班(Asasi),一起放进一个大框架评估。问题是,框架看似公平,结果却年年引起争议。为什么?因为当数以万计的满分考生挤在一起,最后谁能上谁不能上,就不只是成绩单说了算,而是配套、渠道、政策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这就是社会普遍的不满:STPM被认为是“艰难路线”,两年拼下来,考到4.0不容易。但Matrikulasi或Asasi的学生同样拿到满分,却在录取竞争里似乎“更有优势”。于是,STPM考生和家长的心声是:我走最难的路,却不见得有最公平的待遇。
而在这更久之前,令狐公子因为家境贫寒,出国是没有指望的,唯有在STPM和全国的华裔竞争只有三十席的马大法律系,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如愿以偿。
话说回来,部长回应说:大家不要炒作,不要政治化。可是部长啊,这个课题本来就带著政策色彩,你怎么能叫人民闭嘴?如果制度真公平,大家只会埋怨“孩子运气不好”;但当制度年年都引起质疑,就说明问题早已不是个别学生的遭遇,而是结构性的偏差。
更何况,所谓的“上诉机制”,本质上就是“二次竞争”。上诉能改写命运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依旧得接受“第三志愿”、“第四志愿”的安排。
部长说这很正常——没错,放眼全球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满足所有考生的第一志愿。但全球也很少有像大马这样,把不同性质的考试成绩硬塞在同一篮子里比较,却又不完全解决公平性的疑虑。
你可以说,大学预科班学生是透过系统选拔出来的,制度存在多年。但请问:存在多年就等于合理吗?马来西亚的“新经济政策”也存在半个世纪了,难道就能永远不变?如果STPM与大学预科班之间的落差持续制造“不公”的观感,那就是一个需要检讨的问题,而不是一句“别吵”就能打发的。
赞比里部长的言下之意似乎是:批评的人自己也曾在系统里受益,所以别假清高。这话听起来有点像“你以前吃过补贴,现在凭什么批评补贴制度?”但制度改革,本来就是一代代人的责任。上一代人在某个制度下生存,不代表下一代就该无条件吞下同样的不公。
最终受害的是谁?是那群在灯下挑灯夜读,拼到眼睛近视、脊背驼弯的学生。他们不是为了成为政治筹码而奋斗,而是单纯想靠实力换来一个更好的未来。若连这点希望都要被“制度框架”消磨掉,我们要怎样对年轻人说“努力会有回报”?
别忘了,大学录取制度,不只是教育课题,更是国家治理的试金石。一个公平透明的制度,能培养信任,塑造归属感。反之,如果年轻人从18岁就开始怀疑国家制度的公正,那将来要如何培养他们的爱国心、认同感?部长你在“国际魅力计划”里教学生什么是民主、立宪、爱国精神,但如果制度本身就令人质疑,这些口号听起来岂不是更讽刺?
所以,令狐公子奉劝一句:与其叫人民“别吵”,不如勇敢面对问题,推动制度检讨。因为只有当学生相信“公平真实存在”,他们才会对国家有信心。孩子的前途,不是任何一方的政治游戏,而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走笔至此,令狐公子收到黄煜轩本人的讯息,他很感动看到我不久前发了关于他的贴文,也称赞我为赵明福的案件挺身而出。
他说要向我学习,为不公不义的教育制度,力要抗争到底。
当然,我祝福他:“爱闹的孩子有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