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大学招生制度长期处于绩效制与固打制之间的拉扯,一方面,政府曾经说过国立大学已经取消固打制,以绩效制收生;但另一方面,首相安华又说要保留保障土著的固打制,使制度显得模糊不清。
这种前后矛盾的口径,使不同族群对政府的认知大相迳庭,非土著相信所谓绩效制也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固打制依然存在,只是换了形式;而土著则担心一旦固打制废除,他们在教育机会上的保障会被削弱。
政府在模糊的叙述之间摇摆,试图安抚双方,却反而造成更多的不信任,大学收生的程序和结果都成了政治的延伸,而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议题。
制度的公平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程序公平意味著所有人遵循相同的规则竞争,操作透明,避免黑箱作业;结果公平则强调社会历史与群体差异,认为如果政府不插手平衡,某些群体将持续落后,造成结构性的公平不足。
我国的固打制,原本强调的是结果公平,确保土著群体在高等教育中获得保障,然而,当这个保障缺乏透明度与清晰的分解标准时,其公平性便受到质疑;土著与非土著都会各有不满与担忧,同一个制度,不同群体看到的是不同的现实,这正是今日社会分裂的核心问题。
公平不仅要做到,也要让人看见。政策再合理,如果缺乏透明度,就难以获得认同,例如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和大学先修班(Asasi)等多元管道被并列比较,表面上也各有绩效,但由于每个系统背后的条件与难度差异,社会观感仍然是“不公平”。
这说明,公平不只是数字上的计算,而是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的制度感受。如果民众无法看见“公平”,即便政府宣称制度完善,每个人都有被照顾得很好,信任依然无法被建立。
政府若要化解民众长期的忧虑,就必须走出现在的模糊地带,而最基本的要求或条件就是“透明”。无论是保障土著,还是强调绩效,都应该清楚交代比例、条件与标准。唯有规则公开清晰,机会可见,人民在知道自己在什么基础上竞争,即使结果不尽理想,也未至于不明不白。
国立大学收生制度的争议,是马来西亚制度公平的缩影,政府如果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就先做到完全的透明,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可能建立最低限度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