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民政党主席刘华才已然开口:“马华若加入国盟,议席分配问题不大”。
再者,民政的老大哥,既伊党的署理主席端依布拉欣亦抛出橄榄枝,盛情邀请马华与国大党共赴国盟,并顺口点明:若对国阵心灰意冷,大可另觅新欢,另起炉灶。
刘华才更添一笔,搬出“往日情谊”作说辞,谓民政与马华在昔日国阵内早已并肩作战,彼此知根知底,强弱自明,理当能够再度同床共枕。与此同时,他亦不忘重申,民政绝不反对马华与国大党一并投向国盟怀抱
或许,这一回“国阵遗孤”的抱团,对于今日马华这个在朝的在野党而言,确实成了唯一出路。毕竟,这个身在“朝堂”心在“野”的两面三刀政党,目前进退维谷,里外不是人。一方面,舍不得执政党的资源,只能殷勤舔舐执政方的残羹冷炙,把屁股牢牢钉在执政方的椅子上;另一方面,却又手握匕首,不时背刺团结政府,在诸多课题上断章取义、造谣生事,唯恐天下不乱。
曾几何时,民政与马华同在国阵庙堂之下,同为“边缘孤儿”。同处冷宫,各自蹉跎。今也,民政已先一步投身国盟门下,马华则左顾右盼,似欲随行。当年同床异梦,如今抱团取暖,倒也算是世事轮回。
话说回来,这两党早已习惯在“大哥”权杖之下俯首称臣,当年伺候巫统,如今换个招牌,去国盟好好侍奉土团伊党,自然是手到擒来,驾轻就熟。毕竟,土团不过是巫统的馀孽腐流,另起炉灶罢了。其创办人马哈迪,正是“马来西亚最黑暗的年月”里位居权力核心的巫统人物。许多后来的“巫统病灶”,如族群至上、金钱腐败、制度崩坏等,都在老马时代深深扎根。至于今日的土团,许多党员更是从当年的巫统转投而来的,其骨干不乏巫统旧部的投影,换件外衣,依旧是昔日的灵魂。
细细看来,这一纸“投奔国盟,与民政抱团”的提议,于马华而言并非全然利好。对那手握2国7州以及多个市议员职位的现任领导层来说,此举无异于潜藏祸机。一旦议席重新分配,权力重新洗牌,与民政、土团及伊党的讨价还价,势必令其安稳位置岌岌可危。
然而,于马华庞大的基层党员而言,情势却恰恰相反。唯有离开团结政府,方能上阵更多竞选席位;唯有依附国盟,方可期待更多向上攀升的机缘。上层忧失势,基层盼出头,各怀鬼胎,殊途同归。
其实,迹象早已浮现。前一阵子,多个马华支部已迫不及待开声,要求退出希盟,乃至脱离国阵,声浪此起彼落。然而风声大、雨点小,直至今日仍不见成事。由此可见,马华高层迟疑观望,左右为难;基层急于突围,蠢蠢欲动。上下乖离,政党分裂之象,可见一斑。
至于团结政府,则反倒乐见其成。毕竟米缸里的老鼠若是自愿跳出米缸,那是再好不过的喜讯。马华觅得新东家,希盟少了倒米人,民政重逢昔日友,土伊喜获新小弟,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马华今日去留与否,不过是在不同主子门下续命。数十年养成的“寄生政治”宿疾所致,无论投向谁的怀抱,都注定只能继续做“附庸”。
在现实政治中,政党生存多凭权宜选择,这一点并非马华独有。因此,倒也不可不提,昔日同为“遗孤”的国大党,早早看清大势,当机立断,毅然奔向国盟,出席土团党大会。虽不见得一锤定音,却也不至于扭扭捏捏,左右为难。对比之下,马华的徘徊观望,反倒更显婆婆妈妈,优柔寡断。
民政:“国盟大哥叫你了。来吧,马华!”。
对团结政府而言,少一个掣肘者,政局反更清朗;对国盟而言,多一个随侍者,锦上添花聊胜于无。
有的政党在忸怩作态中寻主换门,有的政党却在稳步前行中静心耕耘。潮水退去,方见谁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