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的名字在社群里被反复呼喊时, 抗议的语言便不再只是口号, 而是刻在本能里的守护。沙巴“Zara”案像一记突然而至的警铃, 把马来西亚的社会动员从过去依赖政党与集中首都场域的惯性, 变成散落在各地由家长、普通人士自发的抗议集合。

这不是更喧哗的表态, 而是更宁静也更尖锐的审视。

比倒安华集会更有杀伤力
沙巴“Zara”案与不久前在吉隆坡掀起的“Turun Anwar”形成鲜明对照。后者由政党与政治人物在首都集结, 以生活成本、改革承诺与问责为主轴, 政党符号清晰, 组织成熟, 议题围绕税费与补贴以及治理绩效, 属于典型的全国性价格政治。

但前者几乎看不到党徽与领袖主导, 更多是家长和学生在社区与各州层自发串联, 把校园安全放在唯一核心, 拒绝复杂口号, 以普世安全议题凝聚共识。它的动员路径从班级群组与家委会延伸到地方社群, 看似低鸣, 实则稳固。笔者到今天在雪隆一带,看到外送员的摩多车上填上勿忘Zara的粘纸。

两种行动在谁动员、动员何事、如何扩散这三方面的差异, 决定了社会能量的温度与传播曲线。一边更像策略性的政治压力阀, 另一边则是从日常痛感出发的守护式抗争。

安华政府的应对节奏, 暴露了对两种动员逻辑的判读落差。面对政治性更强的“Turun Anwar”, 政府在集会前夕释出现金援助与燃油降价信息, 以价格工具快速对冲情绪, 显示对党派动员高度敏感。

轮到“Zara”案, 官方多停留在透明调查与勿政治化的表述, 以及研究反霸凌机制的方向性回应, 缺少清楚时间表、责任主体与可核对的里程碑。社会观感会认为政府对政治议题反应迅速, 但对青年受到的伤害异常冷漠。

这道裂缝亦冲击沙巴的州选。原先流传的八月下旬到九月初解散并举行州选的窗口, 因“Zara”案持续发酵而被动延宕。各类集会与抗议讯息交替出现, 执政方转入观望。我们现在可以说,“Zara”案不只是校园事件, 更是检验中央与州政府能否以制度回应民意的压力计。
 

李政豪

马来西亚中庸运动(MMM)研究员,关心马来西亚政治发展与外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