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对中小学演讲比赛的现象做出评论分析,引起一些值得思考的讨论点。其中有人认为当一件事变成比赛,自然有评审标准,也会逐渐变成千篇一律。甚至有废除比赛的建议,认为办个交流会就好,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演讲,真的不应该比赛吗?
          
无可否认,演讲一旦进入比赛模式,就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局限。有比赛,就会有准则;有准则,就可能形成“单一标准”。 若一旦孩子为了迎合评审而反复套用固定的格式,就容易走向机械化,导致演讲逐渐同质化,失去个性和真诚。久而久之,比赛就可能变成形式上的较量,而不是思想与表达的真正交流。

然而,有比赛、设准则也并不一定意味著创造力和个人特色被压抑。事实上,许多艺术类项目都有比赛,例如画画、书法、舞蹈等等。它们也有评判标准,但这并没有妨碍参赛者展现个人风格。评分标准可以作为基本框架和参考,而真正的差异性,仍然取决于演讲者能否展现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创造力和感染力。

因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比赛。评审和老师是否保持开放的眼光,决定了演讲的多样性能否被允许。 如果大人们只接受单一的形式,演讲就会越来越“套路化”;但若能欣赏多样化的表达,比赛反而能成为创新和自由表达的舞台。换句话说,比赛是否扼杀创造力,取决于成年人设定的氛围与引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比赛也有显著的价值。心理学家 Bandura 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指出,成功的经验能增强信心,而比赛正是提供这种机会的平台。研究也发现,适度的竞争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与专注力。准备比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培养刻意练习的习惯、锻炼抗压能力,并学会时间管理与自我调适。这些能力远远超越比赛本身,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都极具帮助。
          
比赛总有胜负,少数人获胜,多数人落败。那些没有得奖的孩子,会不不会因此受到打击、对演讲失去兴趣?这种担忧并非全无道理,但许多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比赛中即使没有获胜,仍然能获得舞台经验、观摩学习的机会,以及来自同伴与评委的反馈。这些经历往往比奖项本身更具长远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理解和消化结果。
        
总而言之,演讲比赛的价值不在于把孩子训练成标准模板,而是协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真正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的表现,而是大人们的视野。唯有当我们学会拥抱差异,允许多元的声音并给予欣赏,演讲比赛才能不再只是分数的较量,而是教育真正的延伸,成为点燃思想、锻炼心志、滋养成长的舞台。
 

丘淑霖

曾任执业律师,现为国家电台时事资讯节目主持人,亦是口才培训导师。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