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来聊一个很有争议的的食材,我们习惯性写成血蛤,但有人指正蛤的壳是平滑的,所以我们的血蛤其实应该叫血蚶,百度则说我们的血蛤是叫泥蛤,总之绝不是屎蚶。

到底是蛤(gé)还是蚶(hān),读音上我觉得是蚶,但为了保险起见,我问了“谷歌大神”,得到的答案是:

“蛤(也称蛤蜊)是一个广义的称呼,泛指各种可食用的双壳纲贝类,如花蛤;而蚶(又称血蛤)则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海洋贝类,特征是剥开后有血一样的分泌液,通常指毛蚶或血蚶等。 ”

因此,血蚶似乎比较正确,而我们写了这么多年的“血蛤”,血蚶能抗议吗?况且,连中国不少人也用错,想想就没什么好不好意思的了。

不过,比起名字,血蚶最大的争议,永远在于爱它与恨它的两极化,喜欢的人视它为人间美味,不喜欢的人则觉得它是血淋淋的“细菌拼盘”。

对我来说,吃咖喱面、炒粿条、乐乐没有血蚶,等于吃了没有灵魂的槟城美食,甚至连海鲜餐馆,如果菜单上没有水煮血蚶,我会直接扣分。

血蚶是炒粿条的镇场之宝。(图:Applefish)
血蚶是炒粿条的镇场之宝。(图:Applefish)

血蚶的美味,在于那种残酷与幸福的交界,剥开壳时,汁液泛红,双手染上“血色”,吃相血淋淋,但当它沾上青辣椒酱入口,滑溜溜的口感在嘴里爆汁,那一秒真的能上天堂。

我知道,这画面对不吃的人而言,简直噩梦,血红的液体、半生的肉质、入口即化的黏润感,他们看著就头皮发麻,但对爱吃的人来说,这就是极致的鲜美。

老实说,情人眼中出西施,在食物上也是一样的,你爱吃的长得再恶心都是美味,你不爱吃的就算是仙桃你都嫌弃。

至于在槟城,血蚶是灵魂级的存在,这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能决定一道菜灵魂重量的关键角色。

最经典的吃法,莫过于水煮血蚶,热水里烫个几秒,壳一剥开,肉质还半生,沾上青辣椒酱,一口吸进去,鲜味和辣劲同时爆发。对爱吃的人来说,那是直击脑门的幸福;对不敢吃的人来说,光是看就觉得像恐怖片。

水煮血蚶,沾上青辣椒酱,鲜味和辣劲同时爆发。
水煮血蚶,沾上青辣椒酱,鲜味和辣劲同时爆发。

再来是乐乐血蚶,把血蚶串在竹签上,滚水里汆烫后,直接裹上参巴酱、辣椒酱或花生酱,那种半熟带汁的口感,搭上甜辣交错的浓酱,是很多槟城人深夜宵夜的标配。

说到炒粿条,血蚶更是镇场之宝,油镬冒烟,老板三下五除二翻炒粿条,把血蚶在最后一刻下锅,让热力把它逼得半生半熟,保持爆汁口感。少了血蚶的炒粿条,就像少了灵魂,味道再香也觉得空了一半。

所以说,血蚶不只是一种食材,而是槟城美食文化的“隐形主角”。

咖喱面没了血蚶就如失去了灵魂。
咖喱面没了血蚶就如失去了灵魂。

陈振培

前新闻工作者及美食博客,命中应该有食神加持,一直都很有口福,跟美食特别有缘,希望吃遍人间美食。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