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国家建设和治理,指引首重五年周期的国家发展计划。半岛独立之初,先有第一个马来亚计划(1956-1960)。1963年马来西亚组成,开始了第一个大马计划(1966-1970)。
计划的准备,要由地方机关提交,申请所需建设:层递而上,从县而州,然后中央整合。既经详尽评估,多方审核;若有必要,再交草根的基层补充。如此来往,反复斟酌,最终定案,一一列出各个工程清单的钜细靡遗。
年度的财政预算,正是建立在发展计划的基础:按照卷帙浩繁的清单,逐一编算。除非确有意想不到的需要,否则,不会在最后一分钟纳入。换句话说,不在清单之中,五年以内插队落实,几率微乎其微。
理解这点,城市人口逐年增长之后,南中国海两岸未来新建华小,会有几间?8月21日国会口头表决,通过的第13大马计划,是否已经有所说明,我们至今一无所知。
仅有一则算不上亮点的好消息,是7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高调宣布,柔佛中央华小与槟城恒毅华小已获教育部迁校批文,新校舍预计可于2027年上半年竣工云云。
说是两间,追溯旧事,其实不然。细读董总发布的《华小增建和搬迁进展概况》报告,即可知悉早在2004年,中央搬迁的批文已经发出了。唯因为搬迁的地点,董事意见分歧,耽误了计划。
2006年4月6日时任马华副总会长的蔡细历医生为拉美士华小家教协会代表大会开幕,特别点名昔加末中央华小董家教,放弃留在当地的想法,重新考虑搬往新山的献议。
那么,兵强马壮的行动党2018年和2022年两次入主布城,上台执政,对发展华小之无能,一目了然;远不如2017年国阵倒台之前,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当年所争取的10+6方案。
同意这点,说行动党是马华2.0,说实在话,还真是抬举了。不说治国业绩的非常难看,仅从增建华小和搬迁华小的成绩而论,行动党得分之不举,何止脸红得让华社五味杂陈?要不,为何不能为华校舒展20+12的一柱擎天?
尽管如此,身为领导华教的董教总对此仍然噤若寒蝉,甚至没有挺身追问发展计划的清单之中,是否已有华小的项目。也许,有了私立国际学校火速倍增,不举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