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羽球国手杜依蔚与搭档陈堂杰勇夺世锦赛混双冠军,这本是举国上下最美好的一份国庆礼物;殊不知,《马来西亚前锋报》竟拿杜依蔚的外型大做文章。

最初,《马来西亚前锋报》的一篇文章竟以“Dari Tomboy jadi ratu dunia”( 即“从男人婆到世界冠军”)为题,内容提到杜依蔚从一名小时候性格活泼、坚决不穿裙子的女孩,如今杜依蔚已蜕变为羽坛女王。

后来,这标题引起网民、非政府组织、政治人物和部长的批评和口诛笔伐,指媒体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忽略了运动员真正的价值和成就后,才将有关文章的标题改为“Dari gadis 'lasak' kini Toh Ee Wei juara dunia”(意即“女汉子杜依蔚今变世界冠军”)。

尽管标题已从“男人婆”改为“女汉子”,就算亡羊补牢,但却已迟也,毕竟有关媒体严重匮乏性平意识的一面已经表露无疑,更何况被修改后的标题看似更为“温和”,实际上仍突显性别刻板印象与偏见。

犹如妇女团体SIS Forum执行董事罗扎娜在接受《当今大马》访问时提到,媒体本应赞扬杜氏克服巨大挑战成为世界冠军,他们却把焦点放在她不符合狭隘的女性特质之上。“我们必须问,如果这是男性,他的胜利是否会被框进童年时的穿著,抑或是否符合阳刚的刻板印象?还是仅强调她的才华、纪律和毅力?”

除了杜依蔚,其实一些女运动员也曾因外形而被揶揄、嘲笑和网络霸凌。我也曾多次看到一些网民,过往多次针对大马羽球队女运动员之对手的外形来评论和揶揄,甚至质疑她们的性别。如果你也曾如此做,那是否双重标准了呢?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的倡导者,她认为女性温柔体贴等特质并非先天存在,而是被社会塑造成的。

换言之,各种所谓的性别定义,实乃我们所赋予的性别标签,也是性别不平等的产物。诚如我在2019年9月18日刊登的《别让标签扼杀天赋》所提到,无论是穿著、颜色、读物和玩具等各种性别定义和性别标签,其实都让我们无论是男孩或女孩,都成了性别标签刻板印象之受害者。

就比如,我们一般觉得女性驾驶技术不如男性,其实男性自小就玩汽车或各种培养他们空间感的玩具和游戏,自然在这方面获得更好的开发。男性自小就被教育有泪不得轻弹、以后要养家糊口,结果在这种从小被要求坚强的环境下长大,导致他们不善于寻求他人的帮助,也不知道如何解除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性格活泼、坚决不穿裙子抑或一头短发,就被定义为“男人婆”或“女汉子”的话,那曾几何时的很多华小都有发禁,女学生都不得留长发,那如果只穿校裙的华小女生不也都是“男人婆”或“女汉子”吗?

再者,如是从性别标签和刻板印象延伸的花名和称呼,不正是霸凌的开始吗?我曾在2025年1月8日刊登的《从花名看校园霸凌》提到,大部分的花名都是针对某人的肤色、身形或其他特征来取花名,往往都含有取笑嘲讽的意思,所以花名并非无伤大雅的玩笑,而是校园霸凌的开始。

当我们能学会抛开标签、尊重个体时,才能让每一份努力与成就真正地被看见。当世界冠军都能被轻易贴上标签时,那我们谁又能真正逃过被定义的性别框架呢?

梁洁莹

左手拿笔,右手拿麦的自由工作者。对新闻伦理、性别和劳资议题尤感兴趣。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