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和国大党,曾经是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族群政党,作为联盟和国阵的重要支柱,他们长期扮演著华裔和印裔社会的政治代言人。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的影响力急速下降,在选举中接连失利,最大盟友巫统更似乎逐渐忽视他们的存在,人们会想:这样的政党还有没有未来可期?
在现实政治中,有些时候政党的存在不全然只是看选票,少数族群政党即使赢不了选票或议席,却依然可以在政治联盟中充当“多元性”的象征。对主流马来政党来说,马华和国大党的存在,是对外展示自己“包容”的最低成本方式,换句话说,马华和国大党就算当不了核心,也可以是门面。
此外,尽管选民的支持率下降,马华和国大党多年的执政历史里还是累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与地方上的文化、教育、宗教或商业组织还是会有互动,这些网络虽然无法带来大规模的选票,却还是会在特定的政策制定或选举动员的场合中体现价值。对主流马来政党来说,这个“功能”还是能在需要时派上用场。
然而,以上提及马华和国大党的剩馀价值,长远来看,似乎都无法阻止两党的式微,因为这涉及更深层的结构性困境。第一,人口现实,华裔和印裔人口从独立初期的37%和11%,下降至目前的23%和6%左右,比例逐年下降,说明即便这些族群全面支持自己的少数族群政党,也很难在全国的政局中取得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象征价值在下降,如今,“多元”的象征角色已经被行动党和公正党所承担,很多选民甚至认为马华和国大党代表的不是“族群的声音”,而是“旧政治的声音”;第三,政治议程无突破,马华和国大党被夹在马来政党的“土著议程”和多元政党的“改革议程”之间,在议题上无法提出引人注目和引起共鸣的新议题,进退维谷。
唯一“庆幸”的是,行动党和公正党虽然目前拥有更大的平台和权力,却因为体制和马来种族情绪的考量,而没有真正落实少数族群的政治诉求。相比之下,马华和国大党虽然弱小,也曾经让人失望,但至少,少数种族政党的独特身份让他们必须直接地面对和表达族群的诉求,让我国的种族政治洪流中中保存著以少数权益出发的声音。
钟摆效应会存在,如果执政党无法回应少数族群诉求,或者主流马来政党重新需要少数族群政党背书,马华和国大党还有可能在新的政治局势中被重新拾起,他们的存在和价值体现,需要等待大坏境的变化,才能得以彰显。
今天,马华和国大党要重拾辉煌实在太难,但暂时也还未至于消亡,只是说他们的存在是被动的、边缘的;他们从权力的核心玩家,变成了政治的象征符号,未来他们究竟还能否重新赢得权力和影响力?答案恐怕只能掌握在政治发展的大潮流当中,而不在他们自己手上。